奋勇争先实干家|中山医院周平红:在世界医学舞台闯出新“镜”界
更新时间:2025-02-03 09:49 浏览量:3
一分钟,57次按动操作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的左手有一个老茧。而这,何尝不是一种荣誉的印记。
从工程隧道中获得启迪,周平红在人体的食管黏膜和肌层之间打通“世界上最小的隧道”。他带领团队首创多项全球创新内镜技术,将国际指南定义的内镜治疗“禁忌症”变为“适应证”,不仅让患者免去传统手术之苦,更吸引欧美头部医院同行竞相来学习。
勇争先:让全球医生把目光投向上海
这个新春佳节,又一位外国同行来了,他叫侯赛,是一位来自埃及的医生。记者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见到侯赛时,他正半开玩笑地对周平红说,“没想到第一次来中国就遇上春节,大家放假了,影响了我的学习进度。”
玩笑归玩笑,侯赛给自己的学习任务很明确:到中山医院跟着周平红沉浸式学习内镜技术。“我认为,要学一门新技术,就要到发源地去学。”
在侯赛来沪之前,已有埃及医生“组团”来学,并邀请了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蔡明琰医生去埃及带教,把内镜技术引入埃及。而侯赛则有自己的新计划:今年3月,他将从上海直飞伦敦,接下来他将在英国执医,希望把中山医院先进的内镜技术带到英国。
内镜是什么?大众或许还有点陌生,但说起胃肠镜,知晓度瞬间提升。而在周平红的手里,内镜远不止胃肠镜。
人体食管壁最厚的地方也只有几毫米,在这薄薄的食管壁里建立一条“隧道”,用内镜深入体内手术点,实施精准手术,这是周平红的绝活。2024年4月,在上海消化内镜学术大会上,周平红分享了一台手术:一名28岁的患者被诊断出食管黏膜下存在巨大肿物,如果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手术“工程”很大,患者创伤大。周平红采用内镜肿瘤切除术,仅用75分钟就实现微创精准切除肿瘤。
至今,周平红已创新开展4项内镜技术,包括黏膜剥离技术、肿瘤挖除技术、隧道切除技术和NOTES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在中国开展,还被欧美多部国际指南采纳,让全球医生把目光投向上海。近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20多国的百余专家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进修。
惠患者:用内镜刀划开一个个医疗禁区
早在十多年前,美国梅奥诊所就选派过两位内镜专家到中山医院“取经”。手术室里,只见内镜探入早期胃癌病人病灶处,小刀上阵,犹如铲草皮般轻巧地将癌变铲光……看到如此娴熟的内镜黏膜下肿瘤剥离术(ESD),美国教授竖起大拇指:“你们走在了世界前列。”
同行的点赞背后,是周平红与同事们咬住目标、持续创新的拼搏劲头。
1994年,周平红开始学习内镜技术。当时,国内内镜微创手术近乎空白,他是国内最早一批到日本学内镜技术的医生之一。
“我平时做手术,会把手术全程录下来,一遍遍回看,找能提升的地方。”周平红说。
一段时间里,日本的内镜手术以黏膜表面的肿瘤剥离为主,而对于生长在胃肠道夹层中的黏膜下肿瘤则束手无策,因为剥离黏膜下肿瘤很容易导致组织穿孔。
内镜止步于此吗?能否再突破?周平红反复琢磨,找到了应对方法。2007年,他独创“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2009年,他开始到国际上讲学、做手术,推广“中山内镜”技术;2010年,他在国内首先开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以无切口、微创伤方式根治贲门失弛缓症。如今,全球这类手术有一半以上在中山医院完成。
从102岁的老人,到出生22天的婴儿;从在4毫米厚的食管壁上动刀,到切除30厘米长的巨大肿瘤……周平红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而患者的年龄、病种和消化道管壁的限制被一再打破。他用内镜刀,划开了一个个医疗禁区,免去许多患者开膛破肚之苦。
如今,中山医院内镜微创治疗水平已是全球领先。周平红还在不断创新。近日,中山医院召开年度工作会议,由他领衔的《经黏膜下隧道内镜憩室中隔离断术》在素有“中山诺贝尔”之称的临床医疗新技术应用推广奖评审中获得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樊嘉院士、葛均波院士共同为他颁奖。该技术以黏膜下隧道作为手术操作空间治疗食管憩室,在选择性离断憩室肌性中隔的同时,有效保证黏膜完整性,预防术后穿孔和感染,现已在国际广泛推广。
周平红说,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有“三个小梦想”,就是要实现病人“回头看”、同行“点头看”、世界“仰头看”。从零起步,艰难跋涉,周平红带领团队一步步实现“小梦想”,在世界医学界闯出新“镜”界。
人物小传
周平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教授,2016年获评“大国工匠”称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荣誉。他带领团队在内镜领域开创了多项全球创新技术,从零起步成为“全球内镜标准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