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芬兰教育看中国教育的差距与改革方向
更新时间:2025-02-04 09:06 浏览量:3
芬兰是一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却是举世瞩目的教育强国。在国际学生评估(PISA)中,芬兰学生在科学、阅读和数学三项成绩中,屡屡名列前茅。在全球教育的大舞台上,芬兰的教育成果格外耀眼,获得诺奖的顶尖科学家也是层出不穷,芬兰教育成功的背后,是一系列独特且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照芬兰的教育,近年来我国的教育领域尽管也在不断探索前行,不断地修修补补,但作为三座大山之一,一直受到老百姓的诟病。有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病,甚至非要强装自己没病而讳疾忌医,我们很有必要从芬兰教育实践中汲取养分,思考改革的方向。
芬兰的教育质量在全球范围内被公认为顶尖水平,其教育体系具有以下优势:
芬兰教育以 “平等” 为基石,不论城市还是偏远乡村,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质量且均衡的教育资源。在芬兰,学校之间的硬件设施、师资配备差距极小。反观我国,尽管在促进教育公平上持续发力,但城乡、区域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依旧存在。比如,大城市学校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人造重点中学从师资配备到生源掐尖,自一开始就没有公平可言,与其说是名师成就了学生,倒不如说是天才的生源成就了名师。一些农村学校甚至连基本的教学用具都难以配齐,一条粉笔一张嘴,黑板上做实验是常态。因此,我国应进一步落实并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通过政策倾斜、教师轮岗等方式,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广泛地覆盖到每一个角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起点公平。
芬兰的课程体系强调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以 “现象教学” 为例,学生围绕一个生活现象,如 “城市交通”,综合运用数学、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基础教育目前学科划分相对精细,学生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缺乏跨学科灵活运用知识的训练。未来,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上适度增加跨学科课程比重,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提升他们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芬兰教师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入职门槛极高。教师均需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且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他们在教学中有极大的自主权,能根据学生情况自主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行业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职业,教师的待遇与地位赋予了芬兰教师的教育使命感。反观我国教师队伍,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且不说业务素质,仅从多年来屡屡见诸报端的教师性侵案就可见一斑,有这样一群为数不少的害群之马充斥教师队伍,还有什么脸奢谈教育?教育政策的摇摆也导致了我国教师对教育使命感的缺失。一会儿说要将教师的待遇提高到高于当地公务员水平,让人人羡慕,做到了吗?一会儿又在挤怼教师,眼盯着教师的寒暑假,绝不能让教师闲着,政府哪个部门都可以给教师派任务,什么消防什么防盗值班,啥都有。这还不够,现在又在琢磨要取消教师的事业编制,实行劳务外包,让其彻底沦为临时工,请问这样对待教师,你还要什么自行车?事实上,一方面,我们应提高教师入职标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在职教师培训,赋予教师更多教学创新空间,让教师摆脱教育外的事务缠身,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真正落实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芬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问、探索。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部分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标准答案,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相对较少。我们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芬兰教育强调创新教学法,广泛应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模式。学生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与领导力。教师则更多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非负担。
芬兰教育注重学生的福祉,短学时、长假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自我发展。学校提供心理辅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而非应试机器。
芬兰重视自然教育,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人与自然的融合等观念从小就根植在芬兰人心中。自然营地教育、森林教育及体育培训等都是芬兰教育的独特亮点。这些创新之处使得芬兰的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体系之一。
芬兰成功的教育实践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立足国情,取其精华,在促进教育公平、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持续努力,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迈向更高水平,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