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文武大会” 迷踪拳提振开工精气神
更新时间:2025-02-05 12:00 浏览量:2
张景岩(右一)在文武大会上演练。摄影 张宗武
大年初七是春节假期最后一天,以一种什么方式迎接开工日呢?在静海区杨成庄乡管铺头村举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贺新春文武大会,从上午9点开始的两个多小时,既有热闹的歌唱乐器表演,又有精彩的天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静海迷踪拳健身大拜年,让会集到村中“舞台”的十里八乡村民,尤其是年轻人抖擞精神,以饱满的状态迎接开工。
连办三年
“文武兼备”大家更爱看了
“好!”10岁的张宇豪刚一上场,周围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边鼓掌边给了一个碰头好,一通四门拳演练下来,有模有样。算下来,张宇豪是今年管铺头村文武大会上年龄最小的演员了。
“还有张思雨、王婧等几个读五六年级的孩子,都练了有六七年了。”张景岩是活动主要组织者之一,也是天津市级非遗项目迷踪拳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已经连续三年举办静海迷踪拳健身大拜年活动了,此前是单纯的宣传非遗代表性项目迷踪拳,以武术演练为主,后来加入了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文武兼备”热热闹闹更有过年气氛了,今年的文武大会,就吸引了数百村民及周边乡亲观看。
当天两个半小时的大会,还有歌唱、戏曲以及乐器表演,“这些都是咱静海的文艺名人、热心人。”张景岩说,都是义务为大家演出。
“今年选择大年初七举办,还有特殊的意义。”张景岩说,“一是还在春节假期里,没出正月十五,团圆大拜年不算晚。再者,转天就是年轻人上班的日子,希望通过我们练武不辍的精神,鼓舞年轻人在各自岗位上勇于坚守和奋斗。”
静海区杨成庄乡,是近代孙通迷踪拳的发祥地,管铺头村、砖垛村等村是迷踪拳重要的传承地。
“小南河村霍元甲的父亲霍恩弟主要习得迷踪艺中练手拳的内容,杨成庄乡的田永春,除练手拳外,继承了强调内外兼练的迷踪拳母拳——四门拳。”张景岩介绍说。
静海迷踪拳内容丰富,有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和对练套路30多个。本次文武大会上的48个节目中,有29个武术演练,静海武术人生动地展现了迷踪架子、头路练手拳、二路练手拳、三节棍进枪、迷踪门八极小架、朴刀对花枪以及太极拳、形意拳等静海迷踪拳的套路、器械和其他当地流行拳种。
传承七代
什么工作都得有个好身体
当年,小南河的霍元甲创建精武会使静海迷踪拳声名远播,与之同时期的杨成庄乡马彦平也是在家乡广泛传播迷踪拳,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管铺头村中尚有百余村民习武。
8岁习武的郝玉胤是第七代传人,现在在一所高职院校读书,假期中也没有放弃练武,用张景岩的话来说,小伙子力量、速度和节奏都不错。文武大会中,郝玉胤展示了头路练手拳、六合枪、苗刀,还和郝玉伟演练了三节棍进枪。“我们都对他寄予厚望。”张景岩说,如果他能坚持练下去,会是一个不错的传承人。郝玉胤告诉记者,在学校时还带着有兴趣的同学一起练,“传承传统武术的同时,强身健体也是为未来打好身体基础,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什么工作都要有个好身体。”33岁的金雨是蓟州区人,2019年来静海工作,距离当地武馆很近。“每个男人从小都有个武侠梦,尤其作为天津人,更是对迷踪拳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告诉记者,练拳是“时间+汗水”,扎马步、练套路,真是枯燥,“但坚持下来,觉得精气神都提振了。”他在大会中表演了四门拳,扎实的功底受到了几位前辈的啧啧称赞。
“强身健体是中华传统武术最基础的功能,实际上,在锻炼体魄的同时,也是对精神的一种锤炼。”张景岩说,武术人的追求、坚守甚至悟性,对日常的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次文武大会,对于年轻人来说,不仅是一次学习展示,更是促进他们以饱满的精气神开始工作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