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无障碍春晚何以触动人心

更新时间:2025-02-06 03:40  浏览量:3

【光明时评】

2005年央视春晚,由听障人士表演的《千手观音》感动了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时隔20年,当时的领舞、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带着团里的十几位听障演员又一次来到春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晚直播中,他们通过手语重新演绎了多个类型的节目,助力总台春晚首次实现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

新媒体端竖屏听障版无障碍转播开启“现场画面+字幕+手语转播”同步推送,手语演员突破节奏难点艺术化演绎歌曲《栋梁》、戏曲《声动梨园》,视障人士通过口述影像“看见”舞蹈《喜上枝头》的美丽优雅……4500万听障视障人士以及部分存在视听障碍的高龄老人,在除夕夜得以与健全人一同感受“共同的春晚 共同的年”。这场无障碍转播不仅展现了当下媒体融合技术创新的突破性进展,更折射出社会的包容与进步。

在呈现方式上,此次听障版无障碍转播不再是传统印象中新闻节目左下角的小小手语框,而是以新媒体端竖屏观看的方式来进行。竖屏观看内容根据听障人士需求尝试了新的画面分割比例:上方区域是春晚大屏现场画面,中间区域是智能同声字幕,下方区域是手语转播画面。手语转播框比现场画面更大,便于手语信息的读取和接收,也展现出更加平等的传播态势,既能让观众从手语和字幕中获得必要的信息,还能让观众同步感受到现场氛围和艺术魅力。

在内容表达上,为尊重手语使用者,无障碍转播导演组也在原有新闻手语播报和歌曲转播的基础上,为每个节目都加上了手语翻译,覆盖了语言类节目、戏曲和舞蹈等多个节目类型,实现了手语转播全节目覆盖。同时,为了提升手语表达的艺术性,特邀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听障舞蹈演员在基础翻译上加入了手语表演,并通过服化道的同步提升,使整场转播在准确流畅、简明优雅的基础上更富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在技术传播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技术团队创新构建了定制化的无障碍演播系统,运用AI语音技术为听障人士同步呈现符合其观看习惯的智能同声字幕,字幕更加准确流畅。同时运用AR技术实现了虚实结合的演播方式,对应整台晚会所有节目和环节,创作了与总台春晚大屏信号呼应的沉浸式虚拟场景,让手语演员置身于逼真的虚拟现实环境当中,丰富了转播的视觉效果,使无障碍播出形式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功能性。

总台春晚首推无障碍转播,是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特别是,2023年9月起,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为打造无障碍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有力的制度牵引和保障。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2024年以来全国卫视频道播出扶残助残类节目超5000期,全国各级广播电视台开办手语栏目200余个,手语节目总时长超2万小时。不同于以往的新闻播报和文艺表演,此次总台春晚的无障碍转播是融入大量节目背景和寓意解读的再创作,是一个与总台春晚大屏节目同步,但又更贴近特殊受众需求的专享版节目。从无到有,这场无障碍转播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无疑也是凝聚和扩大社会共识的深刻实践。

更令人欣喜的是,无障碍技术的溢出效应正不断显现。总台春晚应用的AI字幕系统,正被改造用于法院庭审记录;手语数字人技术开始应用于医院问诊场景;口述影像算法正在赋能旅游景区导览系统。这些技术迁移不仅将助力提升特定群体的生活质量,更有助于推动公共服务从标准化供给转向人性化适配。

总台春晚无障碍转播背后,文化生产机制的变革更为深远,也更值得期待。当无障碍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制作的必选项而非附加项,创作者必须重新思考艺术表达的包容性。除了各地的特殊教育学院,近年来很多高校开设无障碍相关学科专业,比如手语播音与主持艺术、脑机接口与残障康复的交叉学科、无障碍信息设计等。这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科设立的转型,预示着文化产品将突破单一感官维度的局限,向共通的情感体验前进。未来我们可能会拥有手语AI训练师、无障碍内容审核员、特殊群体数字社工等更多无障碍岗位。当残障人士不再是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创作者,这种转变比任何技术突破都更具革命性意义。

这场总台春晚无障碍转播,也是观察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一扇窗口。当技术的温度融化了障碍的坚冰,当制度的保障托起权利的平等,当文化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晚会的变革,更是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未来,让无障碍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而非特殊配置,文明之花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