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回家过年
更新时间:2025-02-06 13:26 浏览量:2
年味越来越淡。
我们对年的期待越来越小。小孩子不期待了,因为他们不是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大人也不囤积牛羊猪肉了,因为以他们的经验,囤的越多,消化起来越困难。
表达过年兴奋的活动越来越少。有的地方禁止放鞭炮,没有了鞭炮声的年,静悄悄的一点儿都不热闹。小时候常见的舞狮子和踩高跷也不见了,孩子们跟着敲锣打鼓的队伍跑着闹着的场面没有了,过年都不知道孩子去了哪里。
集市上的小玩具不见了,村镇的大街上看不到多少人。与此同时,库迪、瑞幸咖啡开到了小镇上,相亲的场所也转到了咖啡店,相亲的谈资,除了“你挣多少钱”、“有没有车、有没有房”之外,“三观合不合”也成了判断二人是否继续约的标准。
有冷清就有热闹。小镇青年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发现,和小时候不一样了,人们都换了一种方式过年。尤其今年,电影院里满满当当的人,连带着“刮刮乐”和冰激凌都爆火,他们也为哪吒“状元”、唐探“探花”贡献了不小的票房,——单看县城里的电影院,一点儿都不比北上广深逊色。
署名“袁家书淑”的作者在“不惑猪的频道”里写道:“打麻将和性生活才是中国县城的底色”,——恐怕是他(她)对县城和小镇有什么误解!
福州的年:小镇人的钱包变鼓了?
刘雯倩
我的老家在福州市闽清县底下的一个小镇,如果要具体的细化,是在小镇里的一个村。
这些年,小镇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家都变富了,消费也增多了。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年龄稍大,开始挣钱,关注的事情和消费内容都变多了。另一方面,对比于半年前,小镇多了瑞幸、大的零食集合店、电影院……
往年回到小镇,我想到的茶饮是古茗或者库迪,不是我偏好他们,而是半年前的小镇只有这两家全国连锁的茶饮品牌。
今年,我每次点开古茗小程序的时候,都会发现前面都排着五六十杯,一如往年的火爆,而库迪每次点完都显示三分钟后取餐。因古茗需要的等待的时间太久了,我转头点起了库迪,就当我骑着小三轮来到街上取库迪时,发现库迪的对面出现了瑞幸。我点开了瑞幸的小程序,瑞幸也可以即时取餐。小镇的库迪和瑞幸都在9:30才营业,对于小镇来说9:30甚至可以算是中午了,小镇似乎没有早C(早上需要喝咖啡)的人士。
今年春节档的电影,我看了《封神2》。由于之前并未完整看过《封神1》,只是看过一些切片,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这部电影。我先去看了《封神1》的完整版,觉得特效和美工都做得相当不错,抱着《封神2》一定也不错的心态来到了电影院。
看完后我感受到了失望,剧情最终还是落了俗套。
电影讲的是神话故事,里面有个独立女将军邓蝉玉让人印象深刻。她从小在战场上长大,战争成了她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这和她从小接受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在闻仲布下十绝阵,西岐城(主角姬发想要守护的城池)面临屠城之时,杨戬(好神仙)五行遁法救人,哪吒(好神仙)用混天绫拖延,杨戬和哪吒二人皆被阵法夺取魂魄。邓蝉玉偷放姬发(正派主角)回城为找封神榜,姜子牙(好神仙)假意被擒找到闻仲祭坛位置发出信号弹,姬发前往祭坛,邓蝉玉与姬发联手戳破闻仲眉心阵眼,十绝破阵,喝过符水的商军(反派军队)消散,邓蝉玉也因喝了符水死在姬发怀里。
在与闻仲交战的过程中,姬发展示了他的懦弱和天真。我猜测《封神3》的内容是描述姬发奋发图强报仇的故事。我觉得《封神2》落入俗套的点在于剧情的结尾,是用一个女人的牺牲换来男人的成长。小时候会喜欢看言情,看一些你侬我侬的故事,长大后我变得更爱群像故事,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每个决定都有背后的底层逻辑,故事的精彩在于每一个角色的精彩。
影片的最后有个彩蛋在预告《封神3》,我想今年的我已经替明年的我做好决定了,我不会为此买单了。
另外除了剧情之外,我看的是22点到凌晨0点20分的场次,座无虚席。之前有个观点“小镇没有夜生活”,是留乡青年变多了,还是小镇回来了一帮过夜生活的人?
张家口的年:除夕夜店酒吧KTV麻将馆,提前一个月预定
栾天
1月26日的深夜,我坐上了回张家口的高铁。夜月不明,看不清繁华都市逐渐转变为塞北风光的景象,零星的村落投射出家的灯火,驱散些许冬夜的凛冽。从北京到张家口的这段路大约200公里,坐高铁最快只要45分钟。可温度却低了至少5度,高铁大门打开的一瞬,既熟悉又陌生的干冷空气扑面而来,着实令我有些不适应。
今年张家口的除夕夜比以往安静多了,虽然禁了这么多年炮,但每年出来放炮的人也不见少,地方管理起来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过多的苛责。可今年的张家口确实有些不一样,除夕夜里警车持续在巡逻,社区以楼为单位安排志愿者“盯梢”。不少外地回来过年的朋友,都在吐槽:“今年好几个省份都允许放炮了,越是这小地方事越多,净整些没用的。”
不过这事还真情有可原,年前的一场火灾把张家口“烧”上了央视新闻,地方政府的情绪因此紧张也是可以理解的。谈及此事,出租车司机说:“虐呀嘿,报道上说死了8个,但听说实际上不止,这都得是政府来赔,本来张家口就穷……”
司机师傅说的有些夸张,但这确实是张家口的现状,据张家口的老人分享:“现在的年轻人都可努力了,好多事业单位的孩子下了班都出来跑滴滴。上回有个小伙子送外卖,我们就聊了几句,他白天是在事业单位上班,下了班再出来送外卖,没办法,家里有3个孩子要养,单位有时候开不出资来。”
“小地方”的娱乐活动可以说是相当匮乏了,夜店、酒吧、KTV、麻将馆除夕晚上哪哪都满,据订到位置的朋友分享心得:“提前一个月定才有地方,还得交押金,低消也要比平时高不少。”作为北京的“北大门”,张家口的人均收入堪比“吃低保”,市场物价却直追一线城市。作为本地人,我也想为家乡自豪,但事实确是除了冰雪项目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崇礼的几大滑雪场对我来说也并不陌生,过年期间的万隆雪场早就已经人满为患。权衡性价比,我与三五好友一同去了翠云山滑雪场。初二到初五这几天气温有所回升,部分坡道出现了雪化结冰的情况。雪板与冰面摩擦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不由得让人绷紧了神经,整体的滑行体验,较之前有些落差,但整体也还说得过去。
傍晚的夕阳洒向雪道,滑雪者的身影在金色的余晖中拉得很长,我熄灭了手里的烟,心中有些复杂。家乡已然焕然一新,不少熟悉的事物悄然消失。回家的路上,几个好友再度谈起张家口的经济情况,依然是吐槽多于称赞。
夜色渐深,返程的路上家家户户亮起了彩灯,不时有焰火划破夜空的宁静,似乎还在提醒我张家口的年味并没有全部逝去。
临沂的年:市区里热闹,镇上冷清
胡占莉
大年初二,我带着孩子从北京坐火车到临沂,从临沂火车站下车后,家人接到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找个糁馆吃早餐。
糁(sá-临沂方言),山东鲁南地方小吃,位列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节期间,并不是所有的糁铺都营业,我们在发现平时爱去的糁铺没有开门后,改变策略,在美团上寻找带有“外卖营业中”的糁铺,找到一家后,再打电话确认,最终锁定了一家名为“老南关糁”的糁馆。
糁馆就是普通的小馆,屋内也就能做二十来个人,除了我们以外,也只有一桌。糁的味道和小时候差不多,但是少了一种叫做“麦米”(麦子去皮)的原料,询问老板得知,现在的糁都不放麦米了。依然是用小时候的喝法,酥脆的油条没进糁汤里,沾满了汤汁往嘴里递进去,还是小时候的味道,“人间美味”。
吃完早餐,我们一行人出发去了琅琊古城(临沂,古称琅琊),古城伊始于春秋时期,东汉起成为琅琊国都历时340年,尔后改为琅琊郡,琅琊郡撤销后,琅琊作为古城称谓仍长期沿用。今天的琅琊古城位于临沂市河东区,它是大型沉浸式旅游休闲度假区,是一站式琅琊文化体验地。
整个古城是一个沉浸式戏剧现场,定点有人表演。景区门票是200元/人,一张通票,一路走过去,相声、川剧变脸、历史剧《琅琊秀》、烟花表演、喜剧表演等一一上演。在一个表演区通往另外一个表演区的路上,有大花轿、自行车、电瓶车等各种自费项目。
在烟花秀的现场,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做人山人海。剧场的长凳上,座无虚席,过道里都挤满了人,有人试图想站着看,被挡住视线的观众不干了,大声喝止站着的人,要求他们坐下来。目测整个剧场有上万名观众。中午去了一家面馆,每人一碗面,一大碗面的价格为25元,在景区里,这个价格应该属于良心价了。
到家之后最大的感触是,街上的人很少。记得小时候,年后的街上挤满了人,甚至还会有舞狮子、踩高跷的活动。相比之下,现在街上有点冷清。镇上的小广场上竖着一块大广告牌,写着“逛古镇过大年”,后面的古建筑上有“最好的时代,最美的马头”字样。可能是因为阴天,上午刚下过小雨,小广场上,甚至没有一个孩子。
就算在马头镇中心的十字路口,人群也是稀稀拉拉。十字路口的建筑和商户有变化,今年底下的商户是瑞幸咖啡,里面有人在喝咖啡,上面是“马头供销社百货门市部”的牌子,旁边挂满了灯笼,有种古今结合的韵味。可能是因为阴天,也可能是本来就没有什么人,街上没有什么行人,广场外有卖各种炸串、各种烟花炮竹的摊位,偶尔有点生意,空闲的时间里,摊主在摊位上站着发呆。
今年,我的三个叔叔家都没有回老家过年,他们都分别随着自己的子女,留在了外地过年。往年堂弟堂妹一家家聚在一起海聊聚餐的场景没有了。长大以后,我们不光失去了小时候无忧无虑游玩的快乐,甚至能聚集在一起,都成为一种奢望。回来的时候,几个堂弟在微信群里发起,想召集大家明年过年要在家里聚一聚,随后就有人说,自己定不下来这么重大的事情。我想了想,也是,我自己也不敢确认,明年过年就一定回家呢。
唐山的年:“年味”清减,热闹随着成长飘走了
张丽萍
节前回家的时候,家乡正在飘着雪花。疾步行走的人们,纷纷紧裹衣领,脸庞被寒风吹得微微发红,匆匆的脚步声在静寂的雪地上留下一串串印记。这场悄然而至的雪,似乎也映照出这个春节的冷清与宁静。
走在街头巷尾,往昔春节那种张灯结彩的热闹景象已难觅踪迹。没有了五彩斑斓的花灯高高悬挂,没有了随风飘舞的红色灯笼,没有了红底描金的喜庆春联,没有了响彻大街小巷的《恭喜发财》,街道两旁的店铺虽然依旧营业,但少了那份红红火火的装饰,显得格外冷清。以往熙熙攘攘的集市,如今也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摊位数量减少,人群稀疏,那种充满烟火气的讨价还价声也变得稀稀落落。
以往每到除夕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如同奏响的新年序曲,带着浓浓的年味侵袭着人们的感官。而今年春节却“哑声”了一般,零零星星的鞭炮声,衬得夜空格外寂静。没有了秧歌歌舞声,没有了刺鼻的硝烟味,曾经熟悉的热闹与喧嚣仿佛随着春节前飘落的雪花一起被冻结在了记忆深处。
是什么造成了这“年味”的消逝呢?有人说,是时代的快速变迁,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多元化。在过去,春节是人们一年中为数不多的盛大娱乐时刻,逛集市、赏花灯、放鞭炮等活动,是人们对新年最质朴的庆祝。而如今,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等电子产品充斥着生活,人们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各种娱乐,传统春节的娱乐方式逐渐被冷落,是意料之中的事。
也有人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大量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乡村作为传统春节习俗的重要传承地,随着年轻人的离去,许多传统习俗难以完整地延续下去。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年味自然越发清淡。另外,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和相对独立的居住环境,也让邻里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乡村那般紧密,这种习惯随着返乡人群的回归也融入了乡村,少了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的热闹劲儿,年味自然也就淡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曾几何时,这样的童谣一响起,浓浓的年味便弥漫开来,期待过年,成为每个人的“头等大事”。而如今,随着习俗的消失和情感的流逝,这种期待早已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