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搬来学校,课堂设在车间——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与企业的一场“双向奔赴”
更新时间:2025-02-06 14:28 浏览量:1
生产线上,多台机器人组成“焊接大军”,机器巨臂灵活舞动,钢花飞溅里一个个焊点融接快速完成;安全线外,学生刘海洋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的操控屏幕,通过参数调整、点位校准等操作,保障机器人不“打架”……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仿佛置身于机器林立、机声轰隆的现代化、科技感十足的汽车生产企业。
“中心是由学校与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红旗轿车零部件智能产线,为红旗HQ9、EHS9两个车型生产地板部件。”全国技术能手、中心负责人柏淑军说。
目前,学校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不仅拥有高端产业智能化真实生产线,还针对专业人才培养设计了“训练岛”“技能岛”,指导相关专业学生通过实操学习和锻炼后,掌握智能装备维护、保养、集成等所需技能。
“我们通过把汽车零部件生产融入教学场景,在真实装备支撑下进行实训,让学生们快速提升技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真正实现了入校即入厂,出校即上岗!”柏淑军一边穿梭于学生们的工作点位一边介绍。
几名学生因紧张,操作显得比较生疏,柏淑军立刻上手,耐心地演示了一遍相关步骤,并详细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
在智能产线另一边的封闭区域,一间间精致的实训室格外显眼。“这就是按照智能生产线各环节分解成的‘训练岛’和‘技能岛’。” 柏淑军说。
实训室里课桌椅子整齐地排列,三两学生或围绕手中的零部件交流、在操作台动手实践,或埋头于书本,不时探讨着相关的理论知识。
“学生们通过400多学时的控制器、工业机器人、工艺设备的编程、调试、集成等模块化实战课程学习,能够系统掌握智能生产线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功能整合。”柏淑军说。
既是校中厂,也是厂中校。作为东北地区首家公办职教本科高校,学校和数家龙头企业共建了多个产学研基地,这些覆盖了全校30余个专业的企业级高水平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开展产业技术高端科研,推动学校办学与企业发展“双向奔赴”。
采访结束记者走出校园,机器的轰鸣声仿佛依然在耳边隆隆作响,汇聚成产教融合的有力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