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和费翔哭了:他们的痛,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重生
更新时间:2025-02-07 00:47 浏览量:1
这次的春晚因为王菲而不一样。
王菲演唱《世界赠予我的》的时候,空灵治愈的歌声仿佛把舞台变成了禅修之地。
当她唱到最后那句“远去者去了远方,愿他都安心”,她虔诚合十,深深鞠躬,落泪了。
很多人听哭了,看哭了。
王菲为什么哭了?
后来黑妮直播,说起王菲这些年的亲情变故,她的父母和哥哥相继离开。
她说:“王菲已经是一个孤儿了。”
之前费翔在《封神榜》路演的时候,提起他唯一的亲人妈妈也走了,他哽咽地说:“家里没有人了》。”
思念与泪水弥漫,至亲一别,再无归期。
这种成年孤儿的痛,不懂的人是真幸福。
“成年孤儿”,这个词也是无数成年人无法回避的宿命。
父母离世后,我们成了没有“家”的人。
那个曾经为你遮风挡雨的人不在了,那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助,会在不经意突然被唤醒。
网上有人说自己今年35岁,父母都不在了,全家就我一个人,家已不成家,过年都没过,一人在外漂泊,不知何时是个头。
也很多人,哪怕已经成了别人的父母,可是父母离开后,就像再也没有了归属感。
外人看起来一切都如此,然而心里,藏着一道永远都无法愈合的伤。
隐痛与悲伤,在无数个不经意的瞬间,席卷而来,带来密密麻麻的疼。
是某个深夜,突然想起父母的声音,你奔跑而去,却发现拥抱住的只是一片虚空。
是忘记拿物品的时候,叫“妈,帮我拿一下”的时候,才意识到她早已经无法回应了。
是整理翻看旧物的时候,往事汹涌,你在追忆里泪流满面。
是团聚的每个假期里,想起自己再也没有了父母曾经给予过的家。
从此,生命的来处已经消失,人生只剩归途。
我们,也在仓促间开始老去。
成年孤儿,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隐痛,更带来认知上的疑问。
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李维在《成年孤儿》一书中写道:
“父母的离世,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价值和意义。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不安。”
我们会面对身份的迷失,父母在的时候,我们是永远的孩子。父母走后,我们成了心理意义上的孤儿。
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将以什么方式度过我的余生?
我们还会因为父母的离开,意识到死亡与无常原来并不遥远。
原来,生命真的是一场无法预知的赠予,来时不问,去时不语。
那么,如今的我们,是不是要重新面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我是否在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我是否把时间浪费在了我不喜欢的人与事上?我将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很长的时间,我们会在各种纷杂的思绪里无法摆脱内心的困扰。
但是,在最艰难的时间里,我们终将重新构建新的意义。
这种认知危机的另一面,其实也是一种觉醒。
既然死亡无法避免,逃避,只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恐惧。
那么积极直面,却能让我们活出更真实的自己。
虽然你失去了父母的庇护,但也在冥冥之中,他们会牵引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记住,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这也是离去的至亲,对于你的期许和祝福。
所以,无论多痛苦多懊悔,无论是不是沉陷在抑郁的泥潭里,无论是不是在与执念的抗争中无法解脱,我们都要带着伤痛继续前行。
即便伤痛无法愈合,我们还是要学会与伤痛共存,为所当为。
哀伤疗愈的理论认为,哀伤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
在面对哀伤时,我们应该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处理情绪。
它需要我们经历否认、愤怒、妥协、抑郁和接受五个阶段,最终找到一种新的解释方式。
这世界,最爱我们的人虽然不在了,但是他们的爱还在。
我们要带着这份爱,继续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
远去者去了远方,请让他们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