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从机器人扭秧歌,看虚拟仿真如何为机器人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更新时间:2025-02-07 11:05  浏览量:1

今年春晚,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非《秧BOT》莫属。相关话题迅速席卷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一跃成为热搜榜首,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惊叹于科技的飞速进步。换作20年前,谁也也想不到,最具烟火气的秧歌舞,能与充满科技感的尖端机器人,如此完美融合地整活。在那时的人们看来,赛博朋克应该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万万没想到最终落到实处竟然如此接地气。而现在,演出团队甚至故意去掉了机器人的外壳,展示出其机械骨架,就是为了与灵动的舞蹈艺术家形成强烈的反差。事实证明,这种反差感确实不仅没显得违和,反而让整场演出更具张力。

最具烟火气的秧歌舞,与充满科技感的尖端机器人融合整活

据介绍,这批机器人采用了全景深度感知技术,能够精准掌握环境的细微变化;通过先进的AI算法,它们甚至可以“听懂”音乐,便根据节奏调整反应;高精度3D激光SLAM定位和导航技术,则让机器人在复杂的舞台环境里也能精准找到自己的位置……科技的飞速发展确实让我们拥有遥遥领先的机器人,无论现场如何变化,都能hold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老话,对机器人同样适用。舞台上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意味着背后有着极大的挑战。

机器人产业

市场前景与政策导向

人形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曾发布《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约428.2万台,较2022年增长10%,服务机器人市场持续增长;某数据统计网站预计2024年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62亿美元,2029年将达到730.1亿美元。因此,业内人士乐观估计,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活跃,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发展势头。

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拥有遥遥领先的机器人

飞速发展的机器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可观。由于机器人产业的人才培养涉及跨学科、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其催生的人才需求,不仅局限于顶端人才,而是涵盖系统设计、调试、安装、运维等多方面人才。以日本千叶工业大学未来机器人系的情况为例,在建立之初,他们就集合了电子、控制、机械设计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教授,共同组建12个研究室,并以跨学科的方式开展教学。

工信部曾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加强人形机器人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鼓励人形机器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共同培养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增强高水平人才供给。加强职业教育、技术再培训等,大力培育产业应用型人才”。

机器人产业的人才培养涉及跨学科、多学科的内容

虚拟仿真技术

助力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

如前文所述,跨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机器人人才培养的一大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开发及应用需要创造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清华大学研究员赵明国就提出,要想让学生对机器人领域产生兴趣并参与到相关竞赛中,可能从本科生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开始培养较为合适,为此他们专门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培养计划。

恒点开发出一系列与机器人相关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胜任机器人培养的时代重任。而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新的教学工具,也可以助力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实验课程就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探索,其不仅让学生获得机器人技术实际应用的交互式体验,也足以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热情和探索欲望。

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开发实验教学产品,与校方共同探索合作育人模式,推动教育方法的创新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共建一系列与机器人相关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如复杂环境下智能机器人高危作业虚拟仿真实验,其将学科前沿成果反哺教学,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具备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恒点为学校打造虚实结合的一体化虚拟仿真教学环境

此外,恒点还提供“先进控制技术与机器人一体化”智能实训室这一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其以“工业4.0”为背景,紧贴“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先进控制和机器人为主题,为学校搭建一个综合培养先进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应用及研发的专业人才平台,运用多种先进控制技术,打造理论与实训结合的虚实一体化教学环境。

结语

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助力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机器人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标志,也考验一个国家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实力。恒点通过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共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应对跨学科应用人才的教育挑战,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的魅力与应用潜力,培养出更多具备科学素养与创造思维的未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