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丨“金蛇”何以狂舞
更新时间:2025-02-07 11:35 浏览量:1
“la do sol la do,sol la fa mi re……”有这么一段旋律,像是打开喜庆氛围的“阀门”,只要喧腾的锣鼓声一响起,欢乐的春潮就滚滚而来。乙巳蛇年的新春,《金蛇狂舞》熟悉的旋律在街头巷尾、超市商店、舞台荧屏自由地穿行,充满跃动感的节奏,仿佛灵动活泼的蛇盘旋而上,涌动起天地间的洋洋喜气。
《金蛇狂舞》诞生于1934年,由“人民音乐家”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而来。它走过了留声机、收音机、随身听的时代,见过了诸多大场面,不仅是春晚等庆祝活动的必备曲目,还是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动员入场时的背景音乐。
悠悠九十载,变化的事情有很多,但人们对《金蛇狂舞》的喜爱一直没变。今天,让我们走近这首充满中国韵味的民乐曲,了解它背后的制作故事与它所代表的中国民乐。
一
1934年,年仅22岁的聂耳在音乐家好友任光的安排下,来到百代唱片公司。公司虽由英国商人创办,但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一家唱片公司,吸引了聂耳等怀揣梦想的音乐人。他们通过这方时尚舞台,留下了不少经典国乐,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金蛇狂舞》。
聂耳的主要工作是招募成立一支民乐队,并演奏一些民族音乐,或录制成唱片,或为电影伴奏。他找了许多首传唱度颇高的民乐作品,但这些在大城市浸淫许久的旋律,总让他觉得少一分新鲜感。直到听到家乡昆明的《倒八板》,聂耳才觉满意。
《倒八板》节奏欢快,情绪热烈,是典型的中国丝竹民乐,深深感染了聂耳,这是他在苦苦寻找的一种“向上”的感觉:在积贫积弱的民族危亡时刻,太需要能振奋人心、鼓舞人心的音乐。于是,他在《倒八板》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诞生了《金蛇狂舞》。“要让听的人都激动得跳起舞来。”这是聂耳对他组织成立的民乐队说的一句话。
聂耳带领4位民乐队成员在练习中不断修改完善曲子的演奏方式,如为加强乐曲的节奏感,经过多次试验后,他自己加入演奏,重拨三弦琴时的强有力节奏,很好地带动了其他乐手的演奏。在正式录制时,聂耳还特意请来一位乐感很好的舞蹈家朋友敲锣,抓耳的锣声时响时弱,让乐曲的节奏更鲜明活泼。
2024年11月12日,昆明聂耳雕像“奏响”赏鸥季迎宾曲 图源:视觉中国
二
一首好歌传唱入人心,一支好曲经典永流传。《金蛇狂舞》这首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民乐合奏曲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正是因为它击中了一代又一代听众的心。
最为直观的,莫过于《金蛇狂舞》动感欢快的旋律。《金蛇狂舞》的母曲《倒八板》脱胎于民间器乐曲《八板》,原本就是一首曲调活泼、节奏轻快的曲子,描绘的是南方龙舟竞渡、千帆竞发的热闹场景。在此基础上改编而来的《金蛇狂舞》,气势更热烈,氛围更浓厚,听之有血脉偾张之感。
演奏时,铿锵有力的锣声,配合二胡、三弦、扬琴等中国传统乐器,交织成独具民族色彩的韵律与节奏,让人沉浸在饱满丰富的听觉盛宴中,久久回味难以忘怀。正如很多网友分享的那样:听歌时总是忍不住跟着一起律动,心情也变得热血沸腾起来。
也许是这个原因,每逢过年,《金蛇狂舞》这首曲子总是萦绕在人们的耳畔。无论是走进超市采购年货,还是在年终晚会的开场,又或者是阖家欢聚的温馨时刻,它都是再合适不过的音乐,在烘托情绪的同时丰富了年味。因此常有人说:“听到这首曲子,感觉已经在大扫除,去商场买年货啦。”
始于旋律,陷于氛围,忠于底蕴。有心的听众发现,聂耳在创作《金蛇狂舞》时还运用了多种源自中国民间的创作技法,比如有着“蛇脱壳”之称的“螺蛳结顶”法,通过上下句子之间的问答呼应和句幅缩减,使得情感传递更加浓烈;再比如有着移宫变调功能的“隔凡”法,使得曲子更富变化的韵味。难怪有人感慨:“血脉里的基因被唤醒,怎能不爱这激动人心的音乐!”
三
聂耳组建民乐队演奏《金蛇狂舞》时,报考并加入民乐队的只有4个人,以致在演奏时,乐队成员们不得不交替操作两种乐器。可惜的是,这支由聂耳组织起来的民乐队,在成立不到一年,就因百代唱片公司的发展布局转向西方音乐而解散。但好在,它留下了一曲经典、一张唱片和一段宝贵的创作时光,让我们时隔近一个世纪还能聆听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乐开始翻红。不论是原汁原味的经典民乐曲《茉莉花》,还是融入了民乐元素的流行歌曲《荷塘月色》,抑或是经过改编和二次创作的古乐《兰陵王入阵曲》……如果聂耳还能听到,他应会很高兴,民乐正以形式更年轻、类型更多元的方式回到聚光灯下。
有了互联网的加持,如今的“民乐人”也遇上了民乐的好时代。线上与线下的双线开花,让来自专业院团的一众民乐演奏家有了更多的舞台。社交平台上,年轻的“民乐人”把民族乐器“玩”出了不少新花样。
比如在法国街头响起古筝演奏的《See You Again》《克罗地亚狂想曲》等外国名曲;又如二次元神曲《权御天下》与各类民族乐器的超燃混搭;再如,一群民乐爱好者跑到成都的地标前用民族乐器演奏民谣《成都》……现代歌曲与民族乐器的碰撞,让古老的乐器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据聂耳的好友回忆:“聂耳在中学时期就爱好民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在今天,像聂耳一样的民乐爱好者不在少数,唢呐、二胡等民族乐器一改之前在人们心中“土味”“过时”的印象而重获青睐。有报道显示,古筝更是超过钢琴成为音乐类考级人数第一的乐器。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红了一个世纪的《金蛇狂舞》,到如今的民乐翻红,彰显出中国民乐的“声声不息”,印证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蛇年已经到来,愿我们的生活主旋律都是一曲《金蛇狂舞》,在激昂的乐章中汲取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