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探寻春节文化内涵”绵阳富乐学校语文实践系列活动(七)

更新时间:2025-02-07 22:22  浏览量:1

寻旧岁习俗,探新春新思

《科技织梦,绘就年味新篇》

九年级2班 袁杨

春节,以其独有的韵味,照亮了无数游子的归途,温暖了万千家庭的心房。2025 年的央视春晚,恰似一位巧手的画师,以科技为笔,以传统为墨,绘就了一幅年味十足的绮丽画卷,让古老的节日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科技之光,点亮年味序幕。当春晚的帷幕缓缓拉开,超高清显示技术与精妙舞台机械的完美融合,宛如一场梦幻般的视觉盛宴,将观众引入了一个云端之上的新春集市。光影交错间,年味在每一寸空间流淌,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智能交互,演绎年味趣谈。语言类节目中,智能交互技术的巧妙运用,为节目增添了几分诙谐与灵动。演员与虚拟角色的互动,如同春风拂面,带着新年的祝福与温情,悄然落入观众的心田。这一幕幕幽默的对话,不仅让人忍俊不禁,更在笑声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韵味,仿佛古老的故事在现代的舞台上重新绽放。

科技艺术,升华年味之美。歌舞表演中,科技与艺术的交融达到了巅峰。舞者们身着智能发光服饰,在音乐的旋律中翩翩起舞,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了舞台的每一个角落。在全息投影背景的映衬下,他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时空隧道,每一次转身、每一次跳跃,都散发着科技与美的双重魅力。这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不仅让观众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中沉醉,更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的演绎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非遗传承,续写年味华章。尤为令人瞩目的是,AI、XR 等前沿科技在春晚中对非遗文化的精彩呈现。古老的苏绣、蜀锦等非遗技艺,在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它们以动态、立体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人仿佛能够触摸到那细腻的针法、感受到那绚丽的色彩。这一刻,科技与传统完美融合,共同续写着年味的华章,让古老的节日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回望 2025 年的春晚,不难发现,科技与传统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成就的。在科技的助力下,年味不仅得以保留和传承,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了更加绚丽的光彩。这场科技与传统的盛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与温馨,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无限可能与希望。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这份科技与传统的交融能够继续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让年味在每一个角落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探舌尖上的年味,熬滋润的生活》

九年级4班 黎洛藓

轻风吹拂大地的绿意,细雨飘洒了一夜的芬芳。晨光撕开云层,阳光劈头浇下,眼前的豁然明亮令人不禁用手挡住眼睛,迷迷糊糊地想,噢,今天应该是要做腊肠的。

清晨干净如水洗,让鼻腔特别通透,寒冬腊月,正是灌香肠的好时候。农家往往是提前二十多天熏制,可以说四川人的年味也就从腊味开始。绝佳的肉质、调料更是必不可少,为此家里人会早起赶集挑肉。到家后会用细刀一点点剔除筋膜,留下口感好的肉,随后剁成大小合适的块,所谓的 “大小合适” 其实也大有讲究,而咀嚼的快感往往也得益于它。腌肉时,撒料往往十分随性,道不明精确的量,酱油、料酒使肉显现出诱人的棕红色,激发出了张扬的香气。再就是服服帖帖地装入肠衣,用细绳捆成段,放在通风处晾晒,看着套挂在竹竿上,随后在寒冬的风中悄悄酝酿,再经一段时间的熏烤,表皮便会由内泛上油光,散发出浓郁香气。

腊肠的回味动人,它灌入了对新年的期待和温暖,在阳光与微风中慢慢沉淀出淳厚的香气,静待团圆时刻,化作餐桌上载有家人用心制作的佳肴。

新年是旧年的结束,是新年开启的节点,在生活中常常可听到 “终于熬出头了” 的感叹,却大多浸透人生的酸辛。我看着小火慢熬的甘蔗马蹄水,却以为熬,也是一种炙热的历练,是一种能量的积蓄。常说的小火慢煨,虽然火焰微小,火势温和,但炙热长久,何尝不是一种坚持。

每至春节,我们往往会熬上甘蔗马蹄水。孩子抵抗力差,在冬日一感冒便是咳得撕心裂肺,直不起腰,这 “小甜水” 也就代替了饮料。

淡蓝色火焰安详地跳动,一缕缕清香飘出,整个厨房氤氲着余香,舀出脆爽清甜的马蹄,轻抿一口水,甘甜在舌间淌开,滋润着味蕾。

可见,甘蔗马蹄水是熬来的,滋润也是。

怀着朴素的憧憬在春节时分,我探得舌尖上的年味,熬滋润的生活,熬出精粹,透出华彩。

《烟火璀璨处,年味意最浓》

九年级5班 胡琪若晨

当新年的钟声在时光的长河里悠悠敲响,那独属于春节的年味,便如同陈酿的美酒在记忆的深处,散发着醇厚的芬芳。

大年三十,噼啪的爆竹声叩响除夕的大门,我闻着浓浓的爆竹烟火味随家人一路出门,一夜之间街道也像是被施了魔法,挂满各色红灯笼,随风轻轻摇曳,如同红衣舞者谱下一首新春序曲。

有话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走进热闹非凡的市场,那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才是年味的真实写照。摊位上随性又整齐摆放着的食材是大自然无私馈赠的宝藏。白菜像裹了绿纱的睡美人,层层叶片白中透绿,满是生机;胡萝卜身材修长,宛若橙衣佳人,纯净又自然;西兰花饱满而紧实,绿叶配白色果实,恰似宝塔上蒙上梦幻白纱。小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人们讨价还价,各式声音交杂错综,让人感到别样的温馨热闹。

忙忙碌碌,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品尝丰盛的年夜饭,那象征着年年有余的红烧鱼,承载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形似元宝的饺子寓意着招财进宝;誉为 “川菜之首” 的回锅肉更让人欲罢不能。大家举杯欢庆,欢笑声充满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老少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怕是年味最动人心弦的一刻了。

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春晚,临近 12:00,黑暗如绸的夜幕沉甸甸地压在上空,“砰” 的一声巨响打破原有的宁静,一朵金黄似菊的烟花在空中高调盛放,接踵而至的是层层叠叠玫瑰色的小花,似诉说着无尽的浪漫,“5、4、3、2、1” 伴随着倒数结束,更多烟花从不同地方升起,再同时绽放开来,像一块五彩斑斓的幕布,幕布升起,便预示着新的一年,新的期待开始了。烟花不断照亮天际,像是在向 2025 挥手,我不停挥舞着手中的仙女棒,烟花倒映在眼里,只想这美永留。烟火璀璨处,年味意最浓。

年味于我来说无处不在。它可以看见,藏在那中国红里;可以听见,躲在那爆竹声中;可以触碰,匿在那亲手贴的春联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年味都会深深烙印在我心底,让我在每一个新起点,都能感受中国传统之美。

《不变的年味》

九年级6班 谭淼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那种对年味的期待,就像藏在心底的小火苗,一到腊月就熊熊燃烧起来。

腊八节是年的前奏曲。天还没亮,厨房里就飘出腊八粥的香气。母亲早早起床,把红豆、薏仁、红枣等食材精心挑选出来,在锅里慢慢熬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热乎乎的粥,甜滋滋的味道,暖到了心窝里,也让年味渐渐弥漫开来。

过了腊八,扫尘就开始了。全家总动员,父亲擦窗户,母亲整理衣物,我则负责擦拭家具。我们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想着把过去一年的晦气都清除掉,迎接崭新的一年。那时候,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看着窗明几净的家,心里满是对新年的憧憬。

紧接着就是采购年货。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卖春联的摊位前,摆满了各种喜庆的对联,父亲总会认真挑选,希望选到最能带来好运的那一副。糖果摊更是让我挪不开眼,花花绿绿的糖纸,包裹着甜蜜的味道。还有鞭炮,小时候总是对它又爱又怕,爱它点燃时噼里啪啦的热闹,又怕那突然的声响。

除夕是过年的高潮。一大早,父亲就和我一起贴春联,我负责递胶水,看着那红彤彤的春联贴在门上,家里瞬间就有了浓浓的年味。母亲在厨房忙碌,准备年夜饭。一道道美味端上桌,鱼是必不可少的,寓意年年有余,饺子里有时还会包上硬币,谁吃到了就觉得自己是新年最幸运的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吃完年夜饭,就是守岁。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嗑着瓜子,虽然节目有时也会记不太清,但那种温馨的氛围,至今都难以忘怀。零点钟声敲响,窗外鞭炮齐鸣,新的一年就这么热热闹闹地来了。

如今,日子越来越好,可年味似乎在不经意间淡了一些。腊八粥、新衣服,平时也能轻松拥有;集市上的热闹,好像也不如以前那么吸引人;看春晚时,大家也会时不时地看看手机。但仔细想想,年味其实一直都在。它藏在父母关切的眼神里,藏在一家人相聚时的每一句问候里,藏在那永远不会缺席的新年祝福里。

年味,是岁月里的温暖,是家人间的牵挂,它从未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着我们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年味的核心,始终是情感的凝聚。无论是围坐在炉火旁守岁,还是隔着屏幕举杯共饮,那份对团圆的期盼,对亲情的珍视,对未来的祝福,始终如一。年味,是游子归家的脚步,是亲人相聚的欢笑,是辞旧迎新的希望。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时光的流转中不断演变,却始终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既要珍惜传统年味中那份质朴的情感,也要拥抱新年味带来的便利与创新。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年味在时光的流转中永恒,让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古韵春节,情暖剑阁》

九年级8班 母淏妍

当冬日的寒风携着新春的讯息拂过四川广元剑阁这片土地,这座历史悠久的县城,以它独有的庆祝方式、诱人美食、华美服饰和多彩民俗,在春节绘就了一年中最绚烂的画卷,如磁石般吸引着归心似箭的游子,共赴这场盛大的佳节盛宴。

春节前夕,剑阁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家家户户,亲人相聚,共扫尘埃。一幅幅鲜亮的对联,一盏盏火红的灯笼,将喜庆织就成美满幸福的底色。街巷之间,商贩吆喝,年货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除夕当日,家家户户的厨房之内,传统佳肴正精心烹饪。看!一桌豆腐宴,麻婆豆腐热辣滚烫,刺激着味蕾;熊掌豆腐外酥里嫩,一口咬下,豆香四溢。还有剑阁麻辣串,竹签串起毛肚、黄鳝、肥肠等食材,往那熬制得醇厚浓郁的麻辣汤锅里一涮,再蘸上精心调配的蘸料,辣椒面、花椒面完美融合,再配上一碗糯香四溢的醪糟汤圆,瞬间点燃口腔里的热情。一家人团团围坐,酒杯相碰,共享这美味,欢声笑语在热气腾腾中弥漫。孩子们最期待的,得数除夕夜晚那绚丽夺目、接连不断的烟花,在丝丝缕缕的彩光中,一家人互相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正月初一,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是剑阁人不可或缺的传统。“穿新衣,戴新帽”,手中提着拜年礼,沉甸甸的,盛满了亲情。长辈慈眉善目,红包递手,其中是对新岁的美好祈愿与深深爱意。晚辈恭敬接过,谢声连连,心中暖流涌动,感激不尽。街巷人潮涌动,孩子们手拿糖果满街奔跑。“噼里啪啦” 的爆竹声从每家每户的屋外传开,这是恭贺新年的到来。

“草龙翻腾迎新岁”,耍草龙乃剑阁独技。剑阁有关龙的古老传说,从记事起,便常被家中的长辈提起。草龙由金黄的稻草竹篾巧编而成,紧密排列,彼此交织,龙须纤细却不失威严。

当夜色浓稠如墨时,爆竹骤响,烟火绽放,点点烛火划破天际。锣鼓声乍起,似滚滚春雷,在天地间炸响。那声音,一下下撞在人们的心坎上。十几个劲瘦的壮年身着短衣,肌肉紧绷,古铜色的肌肤在烛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他们身手敏捷,配合默契,那草龙仿佛真的受惊似的在空中乱舞,却又不失那份庄重。前翻!左腾!如出鞘的利剑狂舞在你眼前!雨点一样,是急迅的脚步;雷鸣一样,是虎啸般的呐喊,透着无尽的豪迈与激情;火焰一样,是热烈燥热、瞬间被点燃的气氛!在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正涌动着传承千古的独特民风。

舞花灯亦民俗之瑰宝。花灯千姿百态,白龙花灯如银龙翱翔夜空,彩灯似星辰闪烁。表演者华服加身,手舞花灯,在夜空中翩翩起舞。他们身姿轻盈,手臂柔美地摆动,花灯在他们的手中如同灵动的精灵,韵味尽显。观众仰望,陶醉此景,如梦如幻。

四川广元剑阁的春节庆典,是一场家味浓浓的民俗绮宴。于此,人们以传统方式庆新年,以美食、服饰、活动传递喜悦与祝福。这片魅力之地,让每位参与者皆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与无尽的欢乐,仿佛归家之温馨,暖意融融。

《翰墨春联映新岁,红灯高挂迎瑞年》

九年级10班 黄志鑫

璀璨烟火,墨香与红光交织,红联明灯照团圆。

除夕,天已破晓,天边透着些许朦胧,乡中人都已沿着石路向镇中赶集。跟着家中人开车至镇上,街道上红屑铺地,一只只红色大棚支楞起来,人头攒动,背后的竹篓相互挤压,一声声吆喝飘荡在耳旁。跟着家人在一只只棚前驻足,随后再向前,再次驻足。从人群中脱离,手中已是一只只红袋。

从集市回来,院中,爷爷正提着墨笔,红纸铺开,墨香四溢。上前,墨笔在纸上腾转,笔锋如行云流水,遒劲的字跃然纸上,笔尖在红纸底划出,随即,笔尖停滞空中。爷爷看看我,将墨笔递至我手中,一张崭新红纸铺开,墨笔在笔砚中转上几圈,提笔,在空中停滞,迟迟下不了笔,余光瞟向另一张红纸,刚劲的字,终是下了笔,“祥光焕彩万户兴” 随着笔墨在纸上显出,笔尖在纸底划出,笔尖停滞,字虽不及爷爷那般遒劲,但也算端正。他微微一笑,透露些许赞许的目光,轻轻拍拍我的肩膀,将整副春联铺平,红底黑字,柔柔诗意。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庭院里,从屋中将陈旧的木梯搬出,靠向墙边,旋即拿出刷子,抹上浆糊,刷向门边的灰墙,三张红联贴上墙,上联笔字刚劲,下联笔字端正。踩在木梯上,爷爷在一旁递着工具,从盒中拿出灯笼,红彤彤,金灿灿的流苏垂落下来,随风轻轻摆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手提着灯笼尽力将它挂向高处,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灯笼的位置,直到悬丝从指尖挂稳,直直地垂下,灯笼挂坠,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看到新年的希望与美好。

夜幕悄然吞没了天边最后一丝光芒,整个天地被深深地笼罩在一片深邃的黑暗之中。然而,大地却并未沉寂,反而在夜色中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一抹抹温暖的红光从各家各户的门楣下晕染开来,如同燃烧的火焰,将天地染成一片喜庆的红色。这些红光与门前的春联交相辉映,春联上的墨字在红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每一笔每一画都在诉说着团圆与祝福。阵阵爆响腾至九天之上,鞭炮烟花声如繁星璀璨,家家门楣挂坠的灯笼暖阳温柔,洒下片片暖红的光晕,洒下片片五彩斑斓的烟火,映照在家人的面庞上,映照在家家的面庞上,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家家围坐在圆桌旁,共享热腾腾的年夜饭,蒸鱼、大虾…… 各色菜品,香气四溢,似岁月沉淀的醇香,流淌在舌尖,温暖于心间。

除夕夜,春联映红门楣,灯笼摇曳暖光,团圆与希望在夜色中静静流淌,是岁月传承,是家中守望。

《氤氲年味,烟火人间》

九年级10班 李柯历

岁月隆冬,冰雪共景,北风拂松,寒梅馨香。冥冥之中,街头巷尾已隐隐地泛起了年味的云霓,天地间涌动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温暖。

岁次乙巳,嘉时肇始。雪后初晴,宛若一卷水墨丹青,群山盘绕,江河浮流,数道光束投射山间,与巍峨峻伟的古楼相互映衬,显得并不单调。街巷中,烟火不断,声声爆竹,那一抹红灯映在窗棱前,晕染出独属当下的烟火诗意,整个地方都如梦如幻,热闹非凡。

穿梭在邻里街道中,年货摊充斥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我不仅被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所吸引,摊位上的年货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摊主们热情地招揽客人,脸上洋溢着质朴的微笑。我不禁驻足在一家老字号的糕点店前,形形色色、香味四溢的糕点使得门口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排队购买新年糕点,我也加入队伍中。不一会儿,我便买到了我心心念念的糯米糕,轻咬一口,软糯香甜,清香瞬间沁人心脾。过往思绪在我脑海里萦绕,这既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更是春节浓浓年味的体现。

年味充斥着家里的每一处地方。

回到家中,门口贴着喜庆的对联,墨香飘逸。殷红的纸张上浓墨轻舞跳跃,点、竖、横、撇,每一个墨字都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与祝福。红彤彤的大灯笼悬挂于门柱上,宛若天边摇摇欲坠的彤云,轻盈的流苏随着微风轻拂。我循着香味来到厨房中,厨房中早已炊烟袅袅,忙得不可开交。妈妈系着围裙,用手中的铲子不断翻炒着锅里的食物,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在妈妈的巧手下新鲜出炉,房间里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家乡的味道。一切准备就绪,一大家子都围坐在饭桌前,品尝着道道美食,体验着味蕾与心情的享受。推杯换盏中,大家诉说着对家人最虔诚的祝愿与期盼,美好的氛围缭绕四周。

年夜饭过后,我们一家漫步河畔,来到灯会处。十里长街灯光辉煌,万盏花灯点亮一城烟火。华灯初上,鼓乐与花灯交相辉映。芙蓉仙子在游仙母亲河 “芙蓉溪” 下保佑着人们的愿景,从 “欢乐中国年” 的喜庆热闹到 “童绘梦想” 纯真烂漫,从 “一路繁花” 的浪漫唯美到 “水上奇观” 的神秘梦幻,目光所及,皆是璀璨,步步皆景。移步一旁,人群的目光聚焦在打铁花的地方,师傅接过铁水,泼向空中,用力地一击,一瞬间,灿烂如花在夜空中绽放,流星似雨般洒落。那焰火在黑夜里点燃,化作眼前万般璀璨的星光,群山万壑,千树繁花,皆隐入晦暗星河。寸寸明灭,化作声声祝福。这不仅是一场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与传承。

在岁月的长河中,年味就像一首悠扬的歌,承载着我们的回忆与情感;又像一杯醇厚的美酒,越陈越香,沁人心扉。日迈月征,朝暮轮返,中式之美,蕴含于新年的年味中,久久无法散去。

朝暮岁岁,尔尔年年,不变的是处处有年味。

《烟火绵州,年味满溢》

九年级10班 谭雨莎

岁聿云暮,一元复始;辞暮尔尔,烟火年年。

“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 每当耳畔响起这首童谣,我的心便被拽回绵阳老家,那充满烟火气息的年味便扑面而来。

踏入绵阳的街巷,便能听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好似奏响了新年的乐章。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味,是家家户户熏制腊肉、香肠的独特气息。这种香味,混合着烟火与香料的醇香,是绵阳年味独特的记忆。

在绵阳,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仪式是过年的前奏。祖母总会早早起床,将厨房收拾得一干二净,摆上精心准备的麻饼、米花糖、麦芽糖等供品。麻饼金黄酥脆,表面布满密密麻麻的芝麻;米花糖香甜蓬松;麦芽糖黏软拉丝。人们希望用这些甜食粘住灶王的嘴,保佑家庭平安顺利。

除夕,是年味最浓的时刻。一大早,一家人就开始忙碌了。女人们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团圆饭,她们的手似乎拥有某种神奇的魔法,各种食材在她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顷刻之间,一道道美味的菜肴便摆满了桌。男人们则在一旁贴春联、挂灯笼,朱红的春联、金黄的大字、红彤彤的灯笼,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我看着那喜庆的红色布满房屋,心中满是欢喜。

正午时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欢庆。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家的味道。那盘色泽红亮的烧白,一层肥一层瘦,软糯可口,瘦肉纹理清晰,吸饱了浓郁的汤汁,香气扑鼻。还有那热气腾腾的绵阳米粉,细白的米粉浸泡在鲜美的骨汤里,撒上翠绿的葱花,配上鲜嫩的青菜,令人垂涎欲滴。父亲笑着打开一瓶好酒,为祖父等人斟满,酒杯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祖母挨个给晚辈夹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嘴上念叨着:“多吃点,长身体呢!” 大家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分享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小院。

夜幕降临,暖黄的灯光将屋内照得亮堂堂。家人们围坐在电视机前,磕着瓜子,看着春晚。“十、九、八……” 随着倒计时的响起,全家人都站起身来,眼神中满是期待。就在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刻,父亲迅速点燃了放在院子里的烟花,“嗖 ——” 一声尖锐的呼啸声划破天空,第一束烟花直冲云霄,紧接着一声巨响,在空中绽放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花瓣向四周尽情舒展,每一丝光芒都璀璨夺目。我还未缓过神来,第二发又腾空而起,如梦如幻。

当最后一抹烟花在夜空中消散,年的脚步也悄然迈向新征程。但年味不会消散,并将续写温暖篇章!

《黄土不变,社火千年》

九年级11班 何语璇

“黄土不变,社火千年。” 在岁月的长河里,有一种独特的年味,深深扎根于甘肃的土地,那便是传承千年的社火。它不仅是一场民间活动,更是镌刻在西北人民心中的文化烙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美好的祈愿。

有人说:“因为新春的到来,一切日常所见的平常东西,都好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都在眼中变得更加美好。” 社火,便是这新春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往昔的美好在岁月更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每逢新春佳节,甘肃的大街小巷便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与期待。人们早早地聚集在街头,翘首以盼,目光紧紧锁定远方,等待那充满震撼与欢乐的社火队伍。

当激昂的鼓声由远及近,划破冬日的宁静,那是社火队伍来了。走在最前面的,常常是被誉为 “天下第一鼓”、中华五鼓之一的太平鼓。表演时,它常与神歌相伴,神歌的旋律悠扬,歌词多源自古老传说与经典典故,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唱罢,鼓手们便开始发力。几十甚至上百人的队伍,身着鲜艳的红、黄或红黄相间服饰,背着硕大的太平鼓,在激昂的节奏中,时而跳跃击打,时而高举擂响,动作刚劲有力,融入了汉族传统武术的精髓。他们手中的鼓条,不是普通的鼓槌,而是用麻拧成,敲在鼓面上,发出的声响震耳欲聋,气势磅礴,让人热血沸腾。

在热闹的鼓声中,高跷表演也格外引人注目。瞧,一位 “关公” 红脸微醺,步伐摇晃,从街的左边晃到右边,看似摇摇欲坠,却总能在下一秒稳稳站直,继续前行。这便是社火中的 “关公醉酒”,将历史典故与名著故事生动演绎。扮演《西游记》角色的演员们也不甘示弱,展现着神话故事的奇幻魅力。人们相信,扮演的关公拥有神秘力量,能庇佑百姓。他身着金龙袍,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表演者将醉酒的神态把握得恰到好处,传递出豪迈乐观的生活态度。

而 “非遗铁芯子”,更是独具匠心。孩子们被精心装扮成各种特色人物,稳稳固定在铁支架上,由同样装扮的大人举过头顶。有时,还能看到孩子们在上面安然入睡的可爱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社火,承载着西北人民对土地神与火神的深深崇拜,是甘肃民间过年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通过这盛大的表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正因如此,社火在这片黄土地上延续了数千年,成为新春里永不褪色的年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年味》

九年级12班 杨岚

新年的钟声悠悠敲响。古朴的巷道,零散地洒下斑驳光影。温馨的家门前,高高地挂起大红灯笼,随风摇曳。大街上人来人往,商店里人潮涌动…… 这般独属于家乡的年味,犹如一杯美酒,散发着浓浓的芬芳,在记忆深处荡漾,不可磨灭。

家乡的年味,蕴藏在袅袅炊烟中。

临近年关,家里人便忙着熏烤腊肉腊肠。爷爷从院子里捡来许多碎枝丫,然后再费功夫将其搬到院子后面的空地上。在那里简单地搭上一根架子,挂上一排红白相间的猪肉,红彤彤的,煞是好看。点火,烧枝。阵阵烟雾缭绕,熏烤着腊肉腊肠,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垂涎欲滴。爷爷说熏这些东西,离不得人,要随时观察火候。因此他一直坐在那儿,眯缝着眼,用干瘪而又粗糙的手捡起堆放在地上的碎枝,折断,再一齐扔进火堆中。顿时,火光闪耀,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一阵阵白烟萦绕在整个后院。熏制好后,爷爷便取下几串,哼着歌儿,沿着小路去了邻居家。我则独自跑到架子下,看着那一串串挂在架子上红通通的腊肉腊肠,猛吸一口气,感受着腊肠的醇香…… 腊肠成为了冬日里的美味,成为了年间亲友的快慰。它凝聚了火与烟,阳光与风,时间和人情的味道,足以打动每个人。

家乡的年味,摆放在圆圆的餐桌上。

除夕,是家庭团圆的好日子。在外的游子匆忙地赶回家中,妈妈也在厨房里准备着丰盛的晚餐。一盘又一盘热气腾腾的菜肴端上餐桌,人们渐渐也都围坐了起来。“开饭喽!” 大家伙儿这才拿起碗筷,品尝菜肴。烛光摇曳,长辈们在饭桌上谈论着往事,家长里短,喋喋不休,说不尽的,是彼此的思念。举杯,碰盏。杯子碰撞的哐当声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屋子里回荡。我们这帮小孩子,不在乎吃饱与否,早早地下了餐桌,围坐在电视机前,嗑着瓜子,聊着闲话,讲不尽的,是互相的期盼......

家乡的年味,氤氲在幽幽夜色里。

俗话说 “偷青吃青,好运常青”。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我们便要去别家偷菜。但在当日白天,我们也不能闲着,要早早地到各家土地前逛悠一圈。看似在散步,实则是在观察哪家菜种得好,盘算着如何去 “偷”。随着太阳落山,天空渐渐暗下去。黑色笼罩了一切房屋,月色朦胧,树影婆娑,风儿轻轻。就在此时,我们成群结伴,打着手电,悄悄地去到别家菜地里,掐豌豆尖,扯青菜,拔蒜苗…… 象征性地各取一点后,又静悄悄地抱着菜跑回家里,展示着自己的 “功绩”。那在夜晚躲藏着偷青的快乐,也蕴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年味,是家人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热闹,是孩子快快乐乐拥在一起放鞭炮的欢乐。年味,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还是亲人间相互挂念、其乐融融的亲情,朋友间互相慰问、浓浓的友情。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新年的余声回荡,年味萦绕在巷道里,家门前,大街上,商铺里,充斥在世间各个角落。那般独属于家乡的独特年味,如水波泛起的层层涟漪,难以消散!

《烟火映新岁,年味满人间》

九年级14班 李佳琪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新年的钟声缓缓敲响,冬夜的寒意悄然褪去,红红的灯笼如同燃烧的火焰,驱散了冬日的寒冷,带来了节日的温暖。

灯笼高高挂,挂出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在万家灯火下,照出万家老小明媚的笑颜。它们形态各异,或大或小,近些年,还有插上电旋转的灯笼。家父与我逛街时,目光不觉被吸引。最后,挂上的那一刻,确实没让他失望,大大小小的灯影洒在地上,与月光一起共奏新的篇章。

年味渐渐浓,浓在丰富多样的节日习俗。

从扫尘除旧到拜年贺岁,每一项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农历二十九那一天便开始给祖先准备刀头(用猪肉白水烧开煮成)、纸衣、纸钱、蜡和香。大年三十下午,一家人就准备进山祭祖、上坟祈福。晚上,一大家子坐在圆桌上共贺新年。时间再向后推进一点,便能看见一堆人围在火盆前烤火,怪不得说除夕的夜晚是新年最精彩的篇章。被扔进火盆里的红薯迸发出浓郁的清香,哥哥姐姐们领着弟弟妹妹在院坝里摆弄各色爆竹烟火。一声巨响下,升起在夜色下的烟火,光鲜夺目的光照映在每一个人的脸上,照亮夜空的同时也照亮了每个人的心。

大年初一的早上,第一缕阳光穿透云间,洒落在房间里时,在悠悠转醒中,耳边传来父母的叫喊:“大年初一不能睡懒觉,快起床喽,孩子们。” 每年都是同一个流程,却也不觉乏味。吃着碗里锭大般的汤圆,享受着团圆的幸福。穿上崭新的衣服走在乡间小路,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那是新年给人间烙下的独特印记。路边的树枝上挂着昨夜燃放的鞭炮碎屑,红得像火,仿佛诉说着昨夜的热闹。麦苗随风摇曳,朝着路过的行人拜着年,每一位路过的行人都会受到热情款待。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

初二跟着母亲走娘家、走亲访友,这时候不能空手回家,婆婆爷爷也要发红包给小辈。初三听婆婆说禁忌很多,不能吵架、不能点灯(认为会招鬼),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这天是老鼠娶亲,要早点熄灯睡觉,不能耽误老鼠娶亲。初四就离不开个 “迎” 字了,迎灶神、接五路,准备祭品、鞭炮迎神。初五也是很关键,这天也叫破五,放鞭炮来打破初一到初四的禁忌。一直到十五,就算过了一个圆满的年。

烟火映新岁,年味满人间。年总是在吐着热气的呼吸、倒贴的福字中体现,这些新春的元素,是民族精神的具象表达。年味是一种记忆,是一种责任,是文化的根脉。让我们从跨年的钟声中捕捉去年的回想,谱写新年的篇章。

《藏在乡土下的年味》

九年级14班 蔺梓牧

声声爆竹辞旧岁,点点烟花迎新春。离春节越近,年味也就越浓…… 家中所有人都忙碌起来,都在准备迎接新春。万千灯火之中,我在这灯火下的中国迎接新年。

年前的腊月,寒风冷冽,却阻止不了中国人回家过年的心。风吹在身上刺骨,我围上围巾、戴上手套,把自己裹成一个毛团,一蹦一跳地走在前面。花儿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像是含着泪,树上枝头铺着几层雪,鸟儿栖息在雪上,阳光映照在它整洁的羽毛上。一切是多么温馨美好!

乡村小道上,几头年猪突然从面前跑过,可把我吓了一大跳。只见后面几个人拿着绳子去捆年猪,原来是要宰猪过年。家乡有宰年猪的习俗,瞧那猪十分顽皮,用力一肘把人顶开,身上的赘肉跟着一蹦一跳。这时,有个人跳到猪背上把猪压在地上,那猪四脚朝天,拼命蹬人,众人赶紧用麻绳套住年猪,把它绑得结结实实,然后费力地将它抬走。

年前吃宴席时,主人家会将年猪分好,家乡的习俗是每块猪肉上缠上红布。客人登门拜访时,便把猪肉分给客人,这红布寓意着客人事事如意,旧的一年不好的事物都离去,好的事物都进家门。

明天就是除夕了,家人要忙着打扫卫生,所以睡得格外早。

突然,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响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拉开窗帘一看,一个带着火花的鞭炮冲上云霄,在空中炸开了绚烂的 “花朵”。楼下可真热闹啊!婆婆在做饭,母亲在打扫卫生,父亲在贴春联,哥哥姐姐跟着奶奶包饺子。

中午,家里会请人驱邪。那人头戴鬼神面具,左手拿着铃铛舞动,右手拿着火把赶邪,用更加凶猛的样子吓跑邪祟,以求这家人平安幸福。之后婆婆在门口挂一卷鞭炮,驱散瘴气,渲染喜庆的气氛,祈求福满全家。

夜晚该吃年夜饭了,桌上菜品丰富,最绝妙的当属爷爷的 “八大碗”,有烧白、扒猪手、烩菜等。虽说都是些农村菜,但始终是我童年里最经典的回忆。开一瓶小酒给家人都倒上,大家觥筹交错,酒杯碰撞间,年味愈发浓郁。楼下的烟花缤纷绽放,伴随着欢声笑语,大家喊着 “过年了”。

如今,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了除夕晚上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道 “菜”。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吃着年夜饭,互相寒暄,还一边看着春晚,真是其乐融融,年味十足。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小孩子总是最兴奋的,点燃那如豆儿般的爆竹,“呼” 的一声,便不时拍手欢呼。大人们走亲访友,手里都带着年货,说着美好的祝福话语。要是有小孩子去要红包,那自然皆大欢喜;要是没要到,那就有点尴尬了。年味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看完精彩绝伦的灯会,年就算过完了。

春节的喜庆如梦般短暂,而生活的脚步不会停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年。当我们用心感受年味,就是在与千百年的文化传统对话,就是在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让年味弥漫在当代,浸润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融入中国魂中。让传统赋能新时代,更好地让年轻人传承中华文化,追梦启程!

《年味》

九年级18班 马希媛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红的灯笼高挂,像一串串预示着吉祥的项链,映射出新年的希望与活力。红炮声声迎新春,万家灯火照长夜。五颜六色的烟花在黑夜中绽放,华灯初上,整个城市仿佛变成了一片灯火的海洋。

年味,是记忆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当第一缕炊烟在除夕的清晨袅袅升起,年味便在烟火气中弥漫开来。厨房里,炉火旺盛,铁锅中传来噼里啪啦的油炸声,那是母亲在炸春卷与丸子。金黄的春卷在锅中翻滚,裹着鲜嫩的内馅与翠绿的蔬菜,香气扑鼻而来,仿佛能勾起人们心底最深的渴望。屋外,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远处鞭炮声零星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如同春雷般唤醒沉睡的大地。整个村庄都被这热闹的氛围笼罩,仿佛每一寸空气都散发着浓浓年味,那是家的味道,团圆的味道,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暖与美好。

年味,是新年的序曲,奏响了希望的乐章。新年的钟声响起,旧的一年悄然离去,新的一年带着无限的希望与憧憬向我们走来。人们在鞭炮声中辞旧迎新,把过去的烦恼与不快留在旧岁,迎接崭新的开始。大街上,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春联贴满了每家每户的门,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在诉说着对新年的期待。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手里拿着红包,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年味激励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奋斗,追逐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如今年味是需要传承的,在现代社会,即使有许多传统习俗已逐渐淡化,但春节仿佛依旧是我们最重视的节日之一。我们继续跟随父母的脚步,贴春联、挂灯笼,学着包饺子、放鞭炮,让自己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年的味道。年味总在亲情中升华,无论多远,我们总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这不仅仅是一种节日的氛围,更是一种深深的牵挂与浓浓的爱。

年味是岁月的馈赠,是亲情的纽带,是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它让我们在寒冷的冬月,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岁月的长河中,铭记那些美好的瞬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年味不会消失,它会一直陪伴我们,成为最温暖的回忆。

《烟花盛绽,墨香浸染》

九年级22班 曾馨岚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记得打小,个儿还不及桌案高,我就喜欢踮着脚,看着爷爷写对联。写完后,我便不顾未干的墨迹,争着要贴,结果弄得满手是墨。爷爷看着我哈哈大笑,我鼓着嘴,继续捣鼓着对联。爷爷却忽然把手一抬,沾了墨,点到我的鼻子上,说道:“小墨猫…… 哎呦,不哭了,再哭就是小花猫了…… 爷爷抱,爷爷疼你……” 哼,说疼我,结果爷爷早笑弯了腰。只是让人惊奇的是,年年春似客,爷爷的腰好像真没那么挺拔了……

烟花盛绽,墨香依旧浸染着岁末年初的温馨时光。“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的场景年复一年,却总带着别样的情愫。时光如梭,我不再是那个踮脚看爷爷写对联的小孩,而是站到了爷爷身旁,学习着那一笔一划间的韵味与传承。爷爷的手,虽已不再如年轻时那般稳健有力,但他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却从未减退半分。

我正式拿起毛笔那年,已经八岁。那时,爷爷春联写了一半,渴了便去喝水。我满心好奇,学着爷爷先前的模样,一字一顿地照着书写了一个 “福” 字,只是…… 写得有些歪曲。我羞得脸一红,正想掷笔离开,爷爷握住我的手,弯着眉看着字笑着,嘴里念叨着 “好看的,好看的……” 还特意把它贴到了大门上。我红着脸说:“丑,别贴。” 爷爷慈爱地看着我,拍拍我的肩膀,说不丑。那副歪歪扭扭的 “福” 字,成了独属于那年的年味儿……

从那年起,我便开始尝试自己书写对联。笔尖轻触纸张,我仿佛能感受到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新春的美好祈愿。爷爷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不时给我指点,他的眼神里满是欣慰与骄傲。我写完一副对联,小心翼翼地拿起,生怕弄脏了这份即将挂上门楣的喜庆。而爷爷却像当年的我一样,不顾手中的墨迹未干,就争着要帮我贴上去。那份宠溺与呵护,历经岁月流转,从未改变。

贴完对联,我们祖孙俩站在门前,望着红彤彤的对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爷爷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说:“看,咱们家的对联,可是最有年味的风景。” 我转头看向爷爷,发现他眼角的皱纹又深了几分,但那双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却依旧温暖而明亮。

那一刻,我意识到,岁月虽无情地在爷爷身上留下了痕迹,但他的爱与智慧,却如同那永不褪色的对联,镌刻进我年轻的心。我恍然大悟,爷爷的笑里,不仅饱含着对孙女的疼爱,更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之喜,还有那份天伦之乐。

“孙女,看窗外啊,多美呢!” 爷爷拉着我的手,眼中满是绚烂的烟花。一声又一声的鞭炮声,在墨香氤氲的家中,交织成浓浓的年味儿。我抬手沾了点墨,倏地一下点在爷爷的鼻子上,爷爷笑骂一声,抓了一把墨便作势要追我,却忽然看到那色如漆、骨如松的对联:

四时和气春常在,一家安乐庆有余!

标签: 绵阳 春节 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