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非遗里的元宵节 | 芯子上舞动,演绎惊险奇绝

更新时间:2025-02-08 01:29  浏览量:1

编者按 元宵节将至,在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中,蕴含了丰富的非遗项目。即日起,我们推出“非遗里的元宵节”策划,聚焦元宵节里的非遗元素,通过对花灯会、周村芯子等与元宵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和淄博民俗进行报道,展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春节不扮玩,便少了一份独特的年味儿。对于淄博人而言,周村芯子表演无疑是熟悉的存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以惊险奇绝、绚丽多姿的表演,成为民俗展演地域文化的一颗明珠。

2月6日,记者走进周村,近距离了解周村芯子,对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可水。尽管已86岁高龄,他依旧活跃在芯子表演的舞台上。

说起周村芯子的起源和发展,张可水如数家珍。他介绍,芯子表演源自明清时期的周村,后流传至博山、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当时周村商业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庙会上表演活动丰富,但围观者众,远处的人难靠近。清康熙元年(1662年),受高跷和蜡烛灯台启发,老艺人将铁棍插在灯台式底座上,顶端束站妆扮成戏剧人物的孩童,远望似在蜡烛灯芯上舞动。从此,周村芯子表演逐渐成形,成为元宵节一大特色活动。

每台芯子如灵动舞台,凌空而来,飘然而去,趣味无穷,迷人至深,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堪称中华一绝。

张可水生动地描述:“芯子表演依据演员数量,可分为单人、双人、三人乃至多人的多种形式。而从表演方式上区分,则有扛芯子、抬芯子、车芯子等多种类型。值得一提的是撅芯子技艺,它是在芯子艺术不断创新中诞生的新技艺,相较于传统芯子,它更加机动轻便,极大地减轻了演员的负担,使得表演更为灵活自如。”

白蛇传、嫦娥奔月、锯大缸等经典的芯子表演,让人叹为观止。

张可水回忆道,周村芯子的精髓在于双人芯子。芯子被装饰成树枝等道具固定在底座上,顶端有脚踩的铁耳,齐腰处设有1型铁腰卡。演出前,演员们被白布和棉絮紧紧捆扎在铁芯子上,形成一个整体。孩子们扮作戏剧人物,或站或坐或悬空于铁芯子上,宽大的彩服巧妙地遮掩了支柱。从远处望去,演员仿佛站在下面演员的手指、头顶,或是扇子、花瓶、酒杯、刀剑等小道具上,小演员们扮作各种戏剧传说人物在芯子上舞动,令人称奇。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可水深知,芯子上的小演员年龄大多在6至9岁之间,确保他们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他们对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在传统周村芯子的基础上,他们大胆创新并改制了撅芯子,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表演的观赏性,还极大地增强了安全性。这种富有群众基础的民俗艺术形式,在元宵节及各类民间艺术展演活动中大放异彩,备受瞩目。

周村芯子曾有诸多高光时刻。例如,在1985年,周村芯子有幸登上中央电视台《中华一绝》栏目,展现其独特魅力与精湛技艺,赢得各界一致好评。三年后,央视再次以《古韵》为题,深入报道周村芯子,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周村芯子屡获殊荣,尤其是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对周村芯子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我9岁便登上舞台,边唱戏边学习化妆、演唱、二胡等技艺,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在张可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下,周村芯子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元宵佳节渐近,不妨赴周村,赏一场别具一格的芯子表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