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能看病吗?
更新时间:2025-02-08 16:33 浏览量:2
人工智能只是信息科技,不能和整个科技划等号。
当前大热的deepseek最大的意义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刺破了美国制造的人工智能的股市泡沫。有力的打击了美丽国对我方各种卡脖子的嚣张气焰,极大的鼓舞了我们以及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
至于有人认为人工智能马上要大爆发了,甚至很多行业要被其代替了,有人要失业啦。这明显是杞人忧天,一叶障目。
人工智能本质上还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常规的更新发展,能不能称之为更新换代,当下阶段还不能下结论。只有它大量成熟的应用于工业和科研之后才可以下这个结论。
信息技术发展是最近30年以来发展最快的科学领域。也是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影响最大的领域,间接推动了很多学科的发展。从最初的固定电话到2G电话,逐步过渡到3G4G,今天的5.5G;同时围绕计算机的各种设备和系统均高速发展。单看一个存储设备,97年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最常见的存储设备:软盘才1m多;2012年年前我买的u盘已经16G起步了,增加了1万多倍,速度更快,体积更小。如今超过1T的硬盘很常见。
人工智能是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高性能专业芯片、高级算法等众多技术逐步成熟的情况下,逐步的合理的催生出来的以高级算法和巨大算力为核心的新技术方向。比如自然语言识别技术的算法已经研究好多年了(至少20年了),当前的算力已经满足它需要性能和准确度,所以它几乎是接近普及的人工智能技术。现在大部分输入法的语音转文本的技术就是它的应用之一。类似的还有翻译软件。
人工智能本质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发展。信息技术是整个科技发展必需的工具。但它不能代替众多科技(比如生物、材料等)自身的发展。现在人工智能在媒体上的声浪给很多人一个错觉: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突破就代表了科技的突破,或者是代表了最核心的科技技术突破。在互联网上,很多人热衷于啥问题都交给deepseek,并认为答案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甚至有人认为它可以代替医生看病了。
这当然是不现实的。这和它有时能开出正确的处方并不矛盾。因为到目前为止,不管中医还是现代医学,目前所有的资料和经验的积累,都无法正确反映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全貌。换句话说,不仅现有的健康因素的逻辑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而且还有哪些未知的因素也是不清楚的。这是此类算法的先天不足,且是无法克服的。算力的强大无法弥补算法的致命缺陷。如果真的可以的话,至少在最讲逻辑的数学领域就没有啥难题了,一夜之间全部由人工智能就可以解决。
为什么信息技术是近几十年发展最快的?回头来看,从上帝视角来客观分析,最本质上的原因是信息技术是科技行业的大沙盘中相对简单的,更容易实现的。这里谈的不仅是信息技术领域自身的复杂度,也包括开发应用的成本和收益预期。后者甚至更重要,它决定了政策和市场对该技术的驱动能力。比如塑料袋对环境有害,但这么多年还有新材料来代替塑料袋,主要是因为目前塑料袋是成本最低的方案,而且对环境的危害短期没有突出显现出来。这就是市场对技术研发的驱动力不够。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信息系统(以高速网络高速算力高级算法为核心代表)的作用类似人体的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功能,负责各个部分信息互通和控制决策。它的地位很关键,属于国家的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类似的还有交通、电力、石油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支撑和加速作用。因此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竞争角度有很强的驱动力。
2000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在信息技术和软件行业都是欧美企业引领的,我们一直处于追赶的位置。大概在2008年前后,在通信领域,以华为为代表的企业开始逐步领先欧美,大概2018年前后,5G技术无论研发还是部署应用我们都是领先的,部署应用甚至是大幅领先的。几乎在同时,美国开始在高端通用芯片(通过供应链卡海思芯片制造)、基础系统软件(安卓排除华为)、专业芯片(英伟达)等方案开始对我们进行卡脖子。
现在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在过去的5年,在这场史诗级的国家利益和市场竞争双层强力驱动下,华为5G手机去年已经重返市场,鸿蒙系统正在按计划升级推广,华为专业计算芯片在光刻机问题攻关解决后也必定会迅速升级迭代,并大量供应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人工智能成为美国唯一的优势技术,在很多学院派专家眼里,美国的优势是碾压的,绝对领先的。英伟达的股票确实也如日中天,似乎只要有高端芯片,只要有强大的算力,人工智能产业就会马上爆发。
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中国deepseek出现了。它的出现证明了,算力是基础,但算法也是基础,也很重要。在算力的差距下,反而证明了我们deepseek的算法是更先进的。不要忘记,刚才提到华为更强的算力芯片肯定也在路上了。
纵观这个过程,我们很能理解众多网友对deepseek人工智能的期待和自豪感。但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人工智能是高级信息技术,deepseek是通用的大模型,是数理逻辑、文本分析与输出的大模型。它的运行基础是信息和逻辑。但在很多其他具体的科技领域,逻辑和构成逻辑的基础元素很可能是不完整的,存在大量未知的角落。最典型的就是医疗健康领域,我们在生理学教材上经常能看到“目前机制不明”的字样,更不要说更复杂的病理学。
中医的情况是类似的,假设我们的中医经典理论的逻辑和信息是足够正确的,目前我们还不能完成达到古人的高度。况且这个假设前提是否成立尚存疑。另外中医有个很大的特点是形神合一,人体健康和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密切相关,这方面的具体的研究和应用还很弱。因此很多疑难病,最高明的医生也束手无策。这里不需要很高的算力,缺的是正确的逻辑和视野(算法相关)。
利用中医诊断学和内科基本用药来推算处方的软件在20年前就有,但它终究本质是一个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的应届生,难以应付临床复杂多变的病例。直至今天,很多医生开方系统中都会带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的方子,有几个中医师会直接使用呢?
综合来看,人工智能deepseek不可能对医疗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不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而在于人们对人体系统还没有足够精确的掌握。人工智能需要等医疗自身的长足进步到一定程度。具体时间无法预期。
在我个人看来,目前人工智能最先可能充分应用的领域是汽车的智能驾驶。这是人工智能在特定行业的绝对优势。只要有足够充足的数据(比如各种摄像头、雷达、传感器等)、足够快的数据通信、足够的算力和高质量的算法,人工智能系统一定能提供最优质的驾驶方案,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人工智能所需要信息、逻辑、算力是足够的。只是算法的完全成熟需要不断优化,并且需要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大家只要关注一下当前鸿蒙智行旗下几个汽车品牌的智驾视频和报道就可以了解这些进展。
最后总结一下,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的高级阶段可以看作是人体的神经系统,但离真正的神经系统还很远。目前它只能是很原始很简单的神经系统模型,它最先应用的一定是工业领域和科研辅助工具。至少在当下,不能夸大它在其他领域,特别是生物健康医疗领域。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应该为deepseek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