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扭秧歌的机器人,背后潜藏着哪些产业招商机遇?
更新时间:2025-02-08 22:29 浏览量:2
身着花棉袄,手舞红手绢,队形变换自如,动作精准流畅......
在今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最吸睛的,莫过于人形机器人的“赛博”秧歌舞了。
这场别开生面的表演,实际上是对机器人各方面技术性能的考验。
19个关节大幅度运动,是AI软件捕捉舞蹈演员每个动作,形成指令代码,再由工程师调整,利用大模型提高机器人学习效率。
今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商业化应用落地加速。
积极信号已经释放,可以从中发掘哪些招商机遇?
行业动向 从数据看趋势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我国已经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无论是机器人动作的复杂度,还是整体协调性上,都展现出高水准。
从硬件角度看,我国在生产制造、迭代速度等方面具备优势。软件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差距并不明显,但在算力芯片和AI人才储备上还有待加强。
随着DeepSeek在AI技术上的突破,其算法的改进和优化,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助力。
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我国企业获得融资超46亿元,并推出超90款整机新品。这些新品的形态和功能不断优化,并持续开拓新的应用场景。
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产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达到千亿规模。
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
早在2023年,工信部就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产业上升到“制造强国”战略层面,并明确了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到2027年,推动产业规模化,显著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去年,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要打造标志性产品、强化未来高端装备,而人形机器人被置于首位。
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继新能源汽车之后,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在此背景下,多地政府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
比如,广东在新春第一会上强调,在集中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进行突破,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再比如,南京印发《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在“机器人+”创新示范应用上取得突破,成为国内标杆。
杭州也发布《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从15个方面提出重点举措,赋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智能机器人行业的硬件,尚处于早期阶段。对于机器人未来发展的难点,主要还是硬件成本方面。无论企业还是政府,都需要多一些耐心。
投资机遇 看产业链上下游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主要涵盖上游零部件、中游人形机器人本体及下游终端应用等环节。
产业链上游,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包括制造机器人的各类组件,比如减速器、电机、丝杠、控制器、传感器。软件主要涉及各种人工智能模型,比如大语言模型、图像扩散模型等,这些都是机器人“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产业链中游,人形机器人本体设计、制造与集成是核心环节。这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商业化的关键。
可以看到,从零部件选用、软件系统开发、本体设计到场景聚焦,各类人形机器人方案不断迭代升级,或将迎来从0到1的产业拐点。
下游则主要集中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上。根据应用需求,人形机器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医疗型、军事型、教育型、服务型、工业型和通用型等。
国信证券表示,随着科技巨头加入、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正迎来高速发展阶段,2025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将给相关产业链带来投资机会。
从长远来看,软件是整条产业链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具体而言,那些能够自研或掌握运动控制、人工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的企业,不仅掌控人形机器人的中枢与大脑,更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技术发展方向。
就当前而言,传感器、减速器、电机、丝杠等核心零部件,不仅价值占比高,而且市场增量空间大,也是投资者可重点关注的领域。
在商业化应用方面,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电气设备制造等行业,作业环境危险或劳动强度大,对自动化与智能化需求更为迫切,升级意愿更强,或将率先实现落地。家庭服务领域,也有望快速落地。
进入2025年,产业落地速度明显提升。再加上此次央视春晚的“助攻”,或将掀起新一轮投资浪潮。
热潮之下,也需要保持冷静思考。
一台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多种先进技术,制造过程十分复杂,对产业链的要求极高。
就地方政府而言,想要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先找准自身优势,科学开展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
具体如何落实,或许可以从代表地区案例中获得启发。
招商思路 从案例中找答案
宇树科技、DeepSeek等“六小龙”,相继在杭州出圈。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是杭州?有几个关键点:产业基础、人才支持、成本优势和创新氛围等。
在产业基础方面,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共同构筑的数字经济产业链,有助于初创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人才方面,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院校,打造国家实验室、国家级大科学装置等平台和载体,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杭州在产业链价格等方面展现出的成本优势,也是吸引初创企业入驻的重要砝码。
但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毕竟是少数城市,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又该如何入局这一赛道?江西赣州,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首先是资金支持,赣州携手黄浦江资本,成立智能机器人产业基金,并获得省、市、区三级出资,基金规模高达10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后盾。
其次是充分发挥优势,赣州位于江西南部,自古以来便是连接岭南和北部的要道。
自“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后,作为区域腹地的赣州,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从这里出发,乘坐高铁不到2小时,即可抵达广州、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
一台人形机器人,使用最多的核心部件是电机。而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具有较高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制造机器人伺服电机的理想之选。
赣州作为“稀土王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包含15种稀土元素,尤其是离子型中重稀土元素配分较高,储量占全球的60%。
鉴于此,政府出台《赣州市永磁电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重点支持稀土永磁材料、永磁电机产业发展,并规划建设“中国稀金谷”永磁电机产业园。
时至今日,赣州已拥有26家稀土永磁材料生产企业,近20家永磁电机生产企业。
这里的稀土永磁、钨、电机龙头企业工艺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为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
多项优势条件叠加,再加上基金支持,赣州成功吸引蒂艾斯等多家链主机器人项目集中签约。
这些企业计划在赣州设立南方生产总部、研发中心,将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更多企业入驻。
当然,机器人项目落地,也离不开应用场景的支持。在低空经济领域采用的场景招商模式,同样也可以用在机器人产业中。
以南京的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例,他们计划在北方增设子公司,进行机器人研发和生产制造,意向区域为河北。
在选址过程中,除产业基础外,他们还重点关注地方能否提供多元化应用场景,以及产业配套设施是否完善。
针对企业需求,目标县域政府积极回应,承诺提供幼儿园、中小学、初高中、中高职校,以及社区和银行等场景的订单,为项目提供支持。
最终,在政企合力下,项目顺利落地并投入运营,在当地多个场景中普及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正是由我们对接和协调,迅速促成了双方合作。
写在最后:
还是那句话,机器人对产业链要求极高,地方需要明确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展开招商引资。
对于一线城市,可依托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人才优势来招引企业和项目。对于三四线及以下能级城市,可以从运营成本、资源禀赋、片区的区位交通等方面,找到差异化优势。
至于县域地区,或许可以从实际应用场景出发,采用场景招商策略,适当为投资者提供订单支持,助力项目顺利落地。
除了硬性优势外,良好的软环境也很重要。可以参考杭州打造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营商氛围,让企业能够放心投资、舒心经营、安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