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 拉尼娜又要来了!又又又是一年“最冷冬天”?
更新时间:2024-10-21 16:52 浏览量:102
2024 年 6 月,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才刚刚退出舞台,9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就表示拉尼娜(La Niña)已经蓄势待发,准备在秋季“返场”了。
许多人误以为拉尼娜的出现,意味着我国冬天将变得更冷,甚至带来更多的超强寒潮,但“拉尼娜”和“冷冬”可不能划等号,它的影响甚至有点“复杂”。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解开拉尼娜的“神秘面纱”!
拉尼娜真的很“冷”吗?
对不少人来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大名已经“如雷贯耳”——特别是近些年,它们俩可以说是天气新闻榜头条的“种子选手”。
图片来源:NOAA
从2024年初到2025年春季热带太平洋ENSO主要监测区域的观测温度和预测温度。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有同一个家——热带太平洋,但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气象上一般称之为“冷位相”。
厄尔尼诺与之相反,对应着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暖,气象上一般称之为“暖位相”。需要注意的是,拉尼娜发生时,偏冷的不仅仅是海表面,热带太平洋的深层水也比正常情况下更冷。
图片来源:NOAA
2024年7月12日至9月9日,在赤道的热带太平洋表面下,一个比平均温度低(蓝色)的冷水池正在形成。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影响。
当偏东的信风增强时,太平洋东部洋面上温暖的海水被更多地吹向西部,致使太平洋东部比西部海平面下降,南美洲西海岸和赤道沿岸的深层冷水携带着深海鱼群上翻,使得太平洋东部的海表温度降至正常水平以下,这时,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的沿海渔民也迎来了深海鱼“大丰收”;与此同时,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偏高,气压下降,湿热的空气为这里对流的发展提供能量,也助长了台风和热带风暴的发生和发展。
图片来源:NOAA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应的海洋-大气环流形势。
有意思的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爱唱“二人转”——一次较强厄尔尼诺后,拉尼娜很可能会出现。例如,1997年-1998年、1972年-1973年和2009年-2010年后,拉尼娜都赶到了现场,但也并不绝对,1991年-1992年和2002年-2003年则例外。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后,海洋会伴随一段时间的“中性”状态(既非厄尔尼诺也非拉尼娜),再慢慢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图片来源:NOAA
热带太平洋Niño3.4地区自1950年以来所有强El Niño事件(灰线)和最近(2023-24年)事件(紫线)的2年海表温度历史。
厄尔尼诺发生不规律,大约每两到七年发生一次,通常在一年内迅速成熟并衰减。拉尼娜的强度通常比厄尔尼诺弱,但持续时间更长,通常能达到约 9~12 个月,有些甚至能持续两年以上,也就是所谓的多年期。2020~2023年就发生了本世纪首次“三重”拉尼娜事件,而上一次出现已经是 20 世纪 90 年代末的事了。
拉尼娜的威力有多大?
这么多竞争对手,为何我们特别关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呢?
这是因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合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简称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异信号,影响自然不容小觑。
在全球范围内,与拉尼娜有关的极端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其中包括美国西南部的严重干旱、热浪和野火,澳大利亚、孟加拉国、中国和委内瑞拉的毁灭性洪水以及致命的飓风。
多年以来的拉尼娜事件更是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热带南美洲和南部非洲引发了持续的洪涝,在美国南部、赤道非洲、印度和中国东南部引发了极端的干旱。
图片来源:NO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