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长志、有长劲”,著名戏剧导演赵伟明为浙江舞台艺术人才授课
更新时间:2025-03-24 18:42 浏览量:7
戏剧创作如何才能以更多打开方式吸引观众?3月24日,原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赵伟明,从自己的导演经验出发,现场授课:创作要立长志、有长劲。戏剧导演不仅要和剧本谈恋爱,更要“走好唱词与唱腔的平衡木”。
3月24日,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第二批培养对象为期两天的集中授课再度开启。本次集中授课还邀请了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一级编剧、原江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卢川,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赵娟等全国知名艺术家为学员们带来丰富的艺术分享和授课内容,助力浙江舞台艺术人才在创作道路上不断成长与突破。
全程就是导演讲戏“现场”
“长征和马拉松都有终点,但对舞台艺术的求索却永远在路上。给观众提供最好的观剧体验是导演的艺术使命。”简单的开场白,道破了赵伟明对戏剧导演的本真理解。
赵伟明现场分享
2个小时的专题讲座,赵伟明更多从自己的导演作品来谈感悟经验。
北京曲剧《文天祥与忽必烈》是赵伟明去年的导演作品,整部作品的创排历时1年多。“历史上有很多事情说不清楚,但人是真实的。把文天祥作为一个普通人写到位了,就为他成为英雄打下了坚实基础。”
赵伟明说,全剧的谢幕曲“船到赣州入赣江”唱段,就是在这样的创排思路下产生的,“我就在想,文天祥被俘北上途经家乡之时,也是他思家思亲的时候。编剧按照这个讨论基调就写下了这个唱段。后来,这场戏在演出中也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曾有10年评剧演员经历的赵伟明说自己“演员型导演”,因此整场讲座几乎全程就是导演在创作现场的讲戏场面,唱段信手拈来、做打随心演绎:讲邵阳花鼓戏《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导演经历,现场甩上了“手绢”;讲文天祥创作《过零丁洋》中设计了2.2米高的毛笔,将演员如何将毛笔搬运上台演示得惟妙惟肖……不停穿插的现场演示片段,引来教室里掌声阵阵。
导演要和剧本“谈恋爱”
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赵伟明,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创排中,因为不喜欢某个剧本而有牢骚和怨气。在导演的实际创作过程中,赵老师认为,只要你想排这个戏,你就要把剧本当成恋人,“多多发现她的可爱之处,跟剧本‘以心换心’。因为剧本也有脾气,导演对它好,它对导演更好!”
很多导演都想找好剧本,但赵老师说,要理性看待,“精品经典都是面向大众戏曲作品的最后沉淀,是一代代中国观众的视听选择的结果,还必须经受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而实际上,大部分都是成色普通的剧本,跟编剧和作曲一块干也能出成绩。“戏曲是歌唱剧,唱腔和唱词一样重要。”因此导演更要“走好唱词与唱腔的平衡木”。
赵伟明和浙江舞台艺术“1111”第二批人才计划学员合影
创作要“立长志、有长劲”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是浙江戏剧的‘追星族’,骑着自行车到北京的老剧场去看浙江的戏,也是一直在吸收浙江戏的悠长营养。” 赵伟明说,如今浙江戏剧也是走在了全国戏曲创作和演出的前列,像《枫叶如花》《新龙门客栈》等作品都很出圈。在他看来,这也和浙江舞台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有关。“有人才的培养,才会有戏剧市场的繁荣,因为创作、演出、经营各方面都需要人才。”
如今的戏剧导演,有学者型、教师型、演员型、传戏型等等各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都可以成为好的戏剧导演,“但年轻的导演无法复制别人的经验,终究是要走自己的路。”赵伟明对年轻导演们的希望就是:立长志、有长劲,“积淀、积蓄实力,最终才能抓住机会攀上艺术高峰。”
链接:
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第二批培养工作自2023年10月27日正式启动。该计划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承办,旨在通过名师授课、艺术采风、作品观摩、艺术实践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培育工作,造就一批政治过硬、品德高尚、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名编、名导、名角、名匠”,在繁荣浙江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推动文化浙江高水平建设中发挥领军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