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摆脱“手机控”,看这群“暖南”怎么做
更新时间:2025-03-25 11:35 浏览量:6
珠江潮涌,岭南风起。在广州市南沙区这片兼具水乡柔情与湾区活力的土地上,非遗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社区肌理,书写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交融的鲜活篇章。
依托暖南发展合伙人机制,南沙区将非遗传承从“博物馆式保护”转向“生活化传承”,让麒麟舞的铿锵鼓点与石磨工坊的吱呀声交织,让糖画的甜蜜记忆与书法的墨香浸润街巷,构建起“非遗在基层、传承在社群、创新在生活”的立体生态。
机制破局
从“单兵作战”
到“合伙共生”
非遗传承的困境,往往在于资源分散与参与断层。南沙以暖南发展合伙人机制为纽带,创新“空间换资源”“服务换发展”模式,将村社闲置空间、非遗传承人、社会组织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形成“党建引领+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闭环。
黄阁镇麒东里村以省级非遗“黄阁麒麟舞”为核心,发展非遗传承人麦晓峰成为暖南发展合伙人,通过“村党组织+学校+工作室+合伙人”四方联动,打造全年无休的公益传承体系。村委提供场地支持,麦晓峰带领团队走进南沙麒麟小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院校,开设300余节课程,并远赴西班牙新春庙会展示岭南文化魅力。一名学员家长感慨:“孩子从‘手机控’变成‘麒麟迷’,在团队协作中更懂责任与坚持。”
大岗镇客家村将党群服务中心改造为“石磨文化工坊”,邀请手艺人陈伟林成为暖南发展合伙人并担任“非遗推广大使”,通过“幸福里”集市设置体验专区,让游客亲手磨制豆浆、制作文创摆件。在亲手磨制豆浆的同时,游客还能聆听三代匠人的传承故事,实现“可体验、可带走、可传播”的文化消费案例。村党支部书记坦言:“现代市场追求效率,但体验式传播能够让年轻人重新认识‘慢工出细活’的价值。”
场景再造
让非遗从“展台”
走进“生活圈”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用”,暖南发展合伙人通过沉浸式体验、跨界融合与数字化传播,将非遗元素嵌入社区生活场景,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可参与。
黄阁镇“麒乐融融”非遗传承基地将废弃机械厂改造为文化地标,引入广彩大师谭广辉、广绣传承人王新元设立工作室,开展“一小时非遗体验课”。游客可亲手绘制广彩茶具,或制作广绣香囊,在轻量化体验中感受技艺精髓,让非遗从“高冷技艺”变为“指尖乐趣”。基地年均接待研学团体超万人次,已然成为湾区非遗教育新高地,谭广辉表示:“这里让年轻人发现,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能装点生活的现代艺术。”
榄核镇书法家林嵩则与榄核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开设公益书法班,专注于为小学生提供毛笔书法培训。社区党委给予创作场地支持,并助力开展艺术宣传推广,林嵩则给予课程收费优惠或公益捐赠,以自身技艺实现邻里守望互助。目前,共有15名学生参加培训,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社群共创
让非遗从“文化传承”
到“社区认同”
非遗传承的本质是文化认同的构建。暖南发展合伙人以非遗为媒介,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将技艺传承升华为情感共鸣与社区归属感。
东涌镇联合非遗传承人黎月欢,将南沙水乡婚俗中的“大妗姐”角色转化为社区服务符号。通过情景剧《敬茶礼》、红伞祈福等互动,让年轻家庭重拾传统礼仪的温度。一位参与活动的父亲感叹:“原来婚礼中的‘吉祥话’不只是流程,更是对家庭责任的庄重承诺。”
珠江街道义隆社区发展非遗糖画艺术传承人樊纯作成为暖南发展合伙人,通过“众筹+社群式合作”的模式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开展“剪纸筑梦,共绘‘百千万工程’新篇章”活动,向居民传授剪纸技艺,吸引了40位居民参加。住在义隆社区的陈阿姨为活动点赞:“在樊师傅指导下,我不仅学会了基础的剪纸技巧,还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作品。现场氛围非常活跃,大家互相交流,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社区温度。”
港湾街道塘坑村则组织青少年走访祠堂、学习藤编技艺,邀请长者讲述“用藤条编渔具养活全家”的故事。初中生小朱在活动日记中写道:“老手艺不仅是谋生工具,更藏着祖辈面对困难的智慧。”
全域联动
让非遗从“点上开花”
到“面上成景”
南沙区以非遗传承为支点,撬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构建起“非遗+生态+产业”的全域发展格局。
万顷沙镇红港村将疍家渔歌、渔网编织技艺融入生态研学,开发“红树林碳汇体验游”,村民化身导赏员讲述“水密隔舱”的造船智慧。
南沙街道坦头村联合环保组织,将海滩塑料瓶改造为广绣丝巾,作品亮相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实现“生态保护—非遗创新—国际传播”三级跳。
由废弃塑料瓶制成的丝巾
东涌镇依托“南沙水乡婚俗馆”开设非遗社区学习中心,开发婚俗主题文创产品,并与婚庆公司合作推出“非遗婚礼套餐”。一名创业者表示:“新人定制一套手工绒花头饰,就能带动三位手艺人一周的工作量。”
黄阁镇麒麟舞团队赴西班牙展演时,将岭南鼓乐与弗拉明戈舞即兴融合,收获海外观众喝彩。广彩大师谭广辉在非遗基地收徒三名外籍留学生,他说:“要让广彩的牡丹花在异国瓷器上绽放。”
从东里村的麒麟少年到坦头村的红树导赏员,从大岗镇的“石磨爷爷”到黄阁镇的广绣少女,南沙区的实践昭示着: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场关于文化根脉与社区精神的全民共建。
在这里,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社区治理的催化剂、邻里情感的黏合剂、城乡发展的助推剂。未来,南沙将继续以暖南发展合伙人机制为帆,驶向非遗传承与社区共治深度融合的深蓝海域,让岭南文化之花在湾区之心常开。
小南带你看
近百条创新举措!南沙九部门以法兴企助推营商环境再升级→
福利爆棚,心动offer等你挑!“青出于南”发布会来袭
文字:刘冰汧
图片:南沙区委组织部、珠江人家、资料图
编辑:曹绎
校对:张子笛
二审:梁思静
终审:黄增才
签发:齐华伟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nanshane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