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于文文爆出浪姐内幕!都是假唱,没有全开麦,公演舞台会提前录制

更新时间:2025-03-26 20:15  浏览量:4

|瓜田

于文文,这位因《乘风破浪的姐姐 3》而被大众熟知的实力歌手,在与叶童的直播互动中,语出惊人,爆料了一系列关于《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的内幕。

她透露,浪姐每次公演前都会进行提前录制,包括人声部分都是先在录音棚处理好的 。

具体是在公演前一天,节目组就会把所有姐姐们的表演录制完成,之后交给后期团队进行精细修音。

尤其是唱跳舞台,姐姐们基本上不会开麦,现场观众听到的版本往往都是经过处理的。

在正式演出时,遇到舞蹈动作激烈的部分,姐姐们大多是在对口型。

于文文还提到自己当时在节目中没有拿到好分数,借此表示分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这番话结合前面的爆料,让正在参加节目的叶童以及观众,都感觉她在暗示节目有“表演”成分,一切不必太当真。

于文文的爆料一下子被踢爆了,观众们猛然发现,自己追了四季的"全开麦live"竟是精密计算的工业产物,那些感动过无数人的舞台瞬间,只是后期团队熬更守夜的成果。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舞台上姐姐们完美的唱跳表演所吸引,为她们的精彩表现欢呼呐喊,却从未想过这些看似现场直播的表演背后,竟然全是“预制”。

这场“预制”风暴直接撕开了综艺节目的华丽外衣,将观众对"真实"的渴求推至风口浪尖。

为了证实这一说法,网友们纷纷翻出过往浪姐舞台的消音视频作为证据。

在这些消音视频中,原本听起来完美无瑕的演唱,失去了伴奏后却破绽百出。

例如,在一些唱跳舞台中,姐姐们的舞蹈动作幅度很大,按照常理来说,这样高强度的舞蹈动作必然会对气息产生影响,导致演唱时声音出现颤抖、气息不稳等情况。

但在节目中,我们听到的却是如同录音室版本般完美的歌声,气息平稳,音准无误,这显然不合理。

再仔细观察,还能发现个别姐姐的口型与歌声存在细微的不一致,这些细节都在一一印证于文文的爆料。

面对质疑,节目组紧急发布的声明却堪称公关教科书:

“为保障舞台呈现效果,确实存在多轨录音备份机制”。

却对“是否全程假唱”这一核心问题顾左右而言他。

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反而点燃了更猛烈的质疑火焰。

音乐制作人周振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真正的全开麦现场,呼吸声、环境噪音都是不可复制的,而《浪姐》的音频干净得像录音室作品。”

提前录制的好处显而易见,节目组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后期剪辑和制作,保证节目的画面质量和音效达到最佳状态。

而且,对于姐姐们来说,提前录制也可以减少现场表演的压力,避免因为紧张、失误等因素影响演出效果。

想要做到完美,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观看综艺直播的观众不就是为了一个真实和公平,如果是提前录制,节目组就有可能在后期剪辑和制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表演进行加工和调整,甚至安排所谓的 “剧本”,让节目更具戏剧性和话题性。

这种做法无疑是不尊重观众,只顾自己的完美和播放量的自私行为。

事实上,假唱争议并非首次冲击综艺圈。

2016年《我是歌手》孙楠退赛引发的直播事故,就曾让修音问题浮出水面。

彼时有观众发现,直播画面中歌手的演唱与CD音质无异,引发"预录"质疑。

而《浪姐》系列将这种模式推向极致:从选曲编曲到舞台设计,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密计算,连歌手的眨眼频率都要配合灯光师打拍子。

某参与过节目录制的歌手经纪人透露:"节目组会给每个姐姐准备三版音轨——完美版、瑕疵版和车祸版。

根据当期剧本需求,随时切换音频轨道。"这种"音轨魔术"虽能制造戏剧冲突,却彻底消解了音乐竞技的原始魅力。

人设打造的工业流水线更令观众心寒的是剧本的无所不在。

从初舞台的选曲争议到宿舍夜话的情感爆发,每个镜头都藏着编剧团队的精心设计。

第二季中,某姐姐在练习室突然崩溃的片段曾引发全网共情,事后却被工作人员爆料:"那场戏NG了五次,道具组特意打翻水杯营造紧张感。"

这种剧本化操作在真人秀领域已成潜规则。

当观众默认综艺应当具备戏剧性之时,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正加速趋于模糊。

《浪姐》配备的8人修音团队堪称行业顶配。

从音高修正到混响调节,每个环节都追求"像素级"完美。

某修音师匿名透露:"有时要逐帧调整呼吸声,确保每个气口都符合人设定位。"

这种技术崇拜导致的结果是,观众听到的不是歌手的真实水平,而是后期工程师的审美偏好。

音乐评论家王小峰尖锐指出:"当修音成为标配,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演唱的瑕疵美,更是音乐作为现场艺术的原始魅力”。

观众应该有权知道,自己为之感动的到底是歌手的演绎,还是调音台的魔法。

综艺节目的假唱、预录等现象并非浪姐所独有,在整个娱乐圈中,这些问题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

在追求收视率和话题度的今天,制作方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呈现出一个看似完美无缺的舞台,他们不惜采用各种手段。

为了满足观众对于完美的追求,制作方往往会选择在后期制作中对节目进行修饰和加工,假唱和预录便成为了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 。

还有艺人们能力不足也是问题的原因。

在面对高难度的舞台表演时,这些艺人很难保证在现场直播的情况下能够完美发挥,为了避免出现尴尬的场面,制作方和艺人往往会选择提前录制和假唱。

此外,一些艺人因为行程安排紧张,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排练和准备,这也使得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很难达到观众的期望,不得不借助后期制作来弥补不足。

想要不依靠“预制”来达到一个完美的舞台效果需要付出常人十几倍的努力

我们愤怒于"完美假象"的崩塌,却又享受着技术魔法带来的视听盛宴。

这场信任危机带来的不应只是口水战,而应是整个行业对"真实"的重新思考。

当观众不再执着于追究"是否假唱",而是开始讨论"为何需要假唱"时,或许我们离更成熟的娱乐消费时代,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