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参与体验,如何用AI复活敦煌乐舞?
更新时间:2025-03-28 11:05 浏览量:4
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复原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动作?日前,“数字缪斯——2025音乐科技融创节”工作坊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举行。跨媒介艺术家周天歌以“从敦煌代码到瓷都新韵”为主题,以颠覆性视角重构艺术边界,开启艺术创作的次元破壁之旅。
“如何没有计算机,你们就编不出这样一个作品吗?”面对观众的提问,周天歌现场展示了全新互动装置。只见她头戴酷炫的脑机互动装置,并敲击颂钵,背后的大屏就会实时生成一些反映大脑动态的图像,伴随着治愈的声音。周天歌介绍,大脑的集中与放松的程度是触发多种音画交互的关键,并与水晶钵的声音形成有机的呼吸感。
无论是技术的展示,还是脑电波的装置,都让现场观众大呼“太有新意了”。周天歌坦言,一个发生于她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担任讲师期间发生的故事,让她更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我有个学生,他只有一条胳膊。当时我们有节课需要大家一起演奏,对他来说难度很大,我又不希望他只能坐在那里,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基于面部识别和头部移动而可以演奏的乐器。看着他融入大家一起演奏,太有幸福感了。”
而在此次工作坊中,周天歌还介绍了她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合作的“窟舞”项目,用空间音频技术去实现古人在敦煌壁画中对于“不鼓自鸣”乐器的未完成心愿。“复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是实在太遥远了,二是现有的乐谱和舞谱特别少,但是我在敦煌莫高窟220窟看到了一种叫‘不鼓自鸣’的乐器,这些乐器没有人为演奏,却能在空间中自由组合,发出美妙的乐声,是古人对于空间声音和自动演奏乐器的想象。我就在想,能否通过科技的进步实现古人的想象。”
在这场古老艺术与前沿科技的交汇中,周天歌与团队还受到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邀请,创作一个用舞蹈来展现烧瓷过程的作品。古代的声音、舞蹈与手工艺将与现代的电子音效、深度学习算法碰撞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声景体验。
主题分享之余,观众还在现场获取发声材料进行声景作品共创,通过引导触发敲击、摩擦、揉捏物体发声,身体打击乐等方式制造环境声音片段,共同创作属于这个场域独一无二的声音景观。
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持续进化,人类对创造力自主权的担忧愈发凸显——未来文化艺术将走向何方?工作与娱乐方式将迎来怎样的革新?“数字缪斯——2025音乐科技融创节”致力于通过主题论坛、创意工作坊及系列互动活动,深度探讨AI时代的文化命题,同时邀请市民亲身参与音乐科技产业的前沿实践,在算法与灵感的碰撞中触摸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