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评《〈自我演戏以来(1907-1928)〉校勘及研究》

更新时间:2025-03-28 11:53  浏览量:6

校勘著述的研究并未止步于史料整理,其最大突破在于以《自我演戏以来》为基点,重构中国戏剧现代性的发生谱系。一是破除了春柳社中国话剧起源说的“神话”,通过丰富的史料揭示出春柳社与日本青年会之间密切的关系——春柳社能在东京“本乡座”演出,其背后离不开日本上流社会的赞助,而明治政府资助青年会的不菲巨款,实为用作培植亲日势力的文化渗透,这种“殖民现代性”的视角,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过去将春柳社推上中国现代话剧圣坛的传统史观。二是重新评估了长期被边缘化的“文明戏”的历史价值,过往研究多将文明戏视为“话剧不成熟的胚胎”,而该研究则从欧阳予倩观察到文明戏演员“用京剧身段说白话”的表演方式出发,揭示出这一戏剧形态独特的现代性特质:文明戏演员这种中西杂糅的舞台实践,恰是戏剧现代性在中国土壤中的本土化萌蘖。研究指出,文明戏中幕表制与剧本制的拉锯,非但不是艺术幼稚的表现,反而创造了迥异于西方镜框式舞台的“流动现代性”,其实质指向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即兴创造”与“剧本中心”的永恒张力。著述将文明戏置于上海市民社会的文化生态中考察,发现其商业性运作与通俗化取向并非艺术堕落的标志,而是戏剧从士大夫书斋走向市井茶馆的必然路径。这种研究视角打破了“艺术/商业”“高雅/通俗”之间的二元对立,为重新书写中国话剧史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框架。三、范式突围:戏剧史研究的双重维度对《自我演戏以来》的校勘、研究彰显出戏剧史研究的双重维度:一方面是以文献为中心的实证性研究,通过对史料的深耕细作,夯实学术根基;另一方面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建构,在史实细节中提炼具有当代意义的学术命题。欧阳予倩由话剧转向戏曲的亲身经历与本著述中对此所做的相关研究、阐释即是一个典型例证:著述既通过《我怎样学会了演京戏》等文本细读还原欧阳予倩个人选择舞台艺术道路之变化过程,又将其置于“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博弈中,指出欧阳予倩在戏剧舞台上的“跨界”,实为探索戏剧民族化道路的自觉努力,而这种“努力”贯穿其毕生对戏剧艺术的追求中。正是这种“微观考证”与“宏观透视”的辩证统一,使本书的研究成果兼具历史厚度与思想深度。《〈自我演戏以来(1907-1928)〉校勘及研究》是一部具有一定开创性和突破性的著作,对欧阳予倩生平和艺术成就的系统梳理和研究,揭示了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独特的欧阳予倩,这种对史料的深度挖掘与整合,不仅是对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致敬,更是对中国戏剧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在学术研究上创新了范式,强调了在历史语境中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重要性,为我们理解中国早期话剧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