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吕“连三舞台”的前世今生
更新时间:2025-03-28 13:31 浏览量:4
东吕“连三舞台”的前世今生
许高哲
近日,由张艺谋监制、李少飞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主角》在芮城东吕村取景。位于这里的古式木建筑——元代“连三舞台”,一下子被捧到了全国人民眼前。
山西,是中华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古代戏台的遗存富集区,现存数量多达3700座。东吕村的“连三舞台”就是其中之一。
在芮城县,东吕号称底蕴深厚、气度不凡的第一大村,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有13条巷、2000人口之说,并有唐太尉堡、关帝庙、南家祠堂、地窨窑庙等珍贵文化遗存。庙宇是一个村子的重要场所,一般地处村中显赫位置。东吕村关帝庙,坐北朝南,东西宽27.1米,南北长41.8米,占地面积1133平方米。庙内现存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重修关帝庙碑》,原有照壁、戏台、献殿、大殿、寝殿等均毁,现存大殿与戏台为清代遗构,距今已有330年历史。
“连三舞台”为大庙附属物,坐南朝北,面宽九间,建于高1.85米的砖砌长方形台基之上,建筑面积223平方米。戏台整体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每三间形成一座戏台,均为面宽三间、进深三椽,之间以墙相隔,形成一字并列之状,台口出八字墙。大庙保存完整、实属难得,201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又得到省文物局近40万元资金支持,进行了规范有效的保护。
三连台的中台下为进庙通道,上铺木板,俗称“过路台”。值得注意的是,中台过道东壁嵌有元泰定五年(1328)《创修露台记》石碣,记载着蒙古人铁木儿·塔海氏为其全家祈福而建造演出、娱神的“露台”之事。此虽为元代一不太起眼的小碑记,却立于华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无疑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山西晋南地区已经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深度融合,营造了文化开放的格局和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从而为当地戏曲活动与民族融合的相互交织、繁荣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明清以降,由于民间信仰加持,特别是戏曲花部兴起,民众虔诚祭祀娱己,戏曲演出丰富活跃,戏班之间竞争异常激烈,以至催生了演“对台戏”的局面。即同地献艺,各不示弱,均拿出绝活以压倒对方,哪家台下人多即为“赢家”。于是,连二戏台乃至连三戏台等剧场建筑便应运而生了。
一个神庙剧场里可以演出三台不同的戏,这在有着高科技音响设备的今天来看,声音岂不混淆相搅?观众如何听清戏文?这着实是个不可思议的问题!但是,东吕村“连三舞台”的中间戏台两厢,各置一堵“重檐歇山顶式八字音壁”,仿如两只手掌向外略伸稍扩,即把另外两个戏台隔开,达到三台连唱、互不干扰的效果。当然,也有研究认为,正是变化自由的“乱弹”梆子腔,才能在连三台上的拼搏比压中,交替出现各自的板式以盖压对手,使台下观众同时听到三场戏的内容。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连三舞台”的奇特之处。
古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的展台。据相关资料表明,东吕村大庙内过去分祀诸神,庙会不少,如正月初九的玉帝会,十月十五的关帝会,三月初八、初十两会隔天相接,其间三座戏台都会同时演出来自永济、平陆及黄河对岸灵宝、卢氏、三门峡等邻近地区的地方戏,往往会出现东台唱蒲剧、中台演眉户、西台吊线猴的打擂盛况,展示了人民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热切的精神追求。
东吕“连三舞台”作为文化载体,见证着芮城戏曲的悠久历史。据村里老辈人回忆,早年间“连三舞台”上不仅有蒲剧、眉户、秦腔、线腔等剧种的“大戏”轮番上演,更有当地戏班或剧团名伶如须生葛永泉、正旦张登云、小生董银午、小旦薛满云、大净郝振成、二净杨登云,及后起之秀张保、董巨虎、董勤虎、刘天虎等登台亮相。尤其是享有“活关公”之称的著名蒲剧艺人董银午主演的《出五关》《古城会》《水淹七军》等关公戏更是令人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曾留下“董银午翠屏山真刀来耍,明滋朗快如风厉害怕怕”的美传。笔者小时候也是“戏迷”一枚,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曾有幸在“连三舞台”看过他出演的《杜鹃山》《夺印》《掩护》等现代戏,欣赏到他塑造的深受观众喜爱的人物。《反西凉》是董银午先生的长子、武生董巨虎的硬功戏,其杆子功、腿功、身段等皆为传世绝技。还有次子、丑角董勤虎的主打《囊哉》,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让笔者由衷喜爱、钦佩的是东吕村农民艺术家和他们自导自演的“家戏”。多年来,在“连三舞台”上演的即有《一颗红心》《梁秋燕》《三月三》《血泪仇》《白毛女》《沙家浜》等移植剧目,还有《半把锉刀》《传枪》《棉乡情》《田头风雨》《浮云山下》《隔门贤》《划线》等原创剧目,数量多达几十出,剧种多为蒲剧、眉户和道情等。这些“家戏”多是利用冬闲时间排练,然后在正月初一晚上开始连演三天,之后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多为邀请外村的“家戏”在此交流演出。当年,无论酷暑还是严冬,村里的忠实“粉丝”或者“票友”们为了看好戏,往往从下午甚至一大早就开始搬凳子在台下占位子,没凳子的就搬来石头或大树根当座用,戏唱几天就占着几天,一动也不动。台上戏演得卖劲,台下人看得入神,台上台下浑然一体。看着家戏,听着乡音,他们觉得这是村子的脸面和荣耀,心腔也由此变得豁亮豁亮的。
这是一群没有多少文化、更不是科班出身的艺术“腕儿”。朱彦兵是团长兼导演的“大把式”,除了说戏、导戏,有时还打板甚至临时救火串演角儿。男主演阵容由许北庆、杨管杰、南有德、党窝子、李乃苍等领衔,女主演方队则由方样子、许兰兰、冯当雪、王蜜果、许颖等担纲;文武场由许卜虎、杨立运、乔安民、李让梨、许占师等主奏。笔者的邻居叔叔许北庆是“台柱子”,他主演《一颗红心》里的许老三,唱念做打都拿捏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尤其是高音部分也唱得清脆洪亮、响遏行云,让人击节称赏、赞不绝口,以至于见他就想让他美美地“呔”几声。笔者的姑姑许颖是女一号,她饰演《朝阳沟》的银环、《沙家浜》的阿庆嫂等角色,扮相俏丽、嗓音甜润,把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演员尽管还是少了点专业范儿,却彰显了乡土情怀,激活了百姓希望。
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盖起了新舞台,演戏、放电影和开大会等一应活动都移到那里,“连三舞台”的功能随之也就消失了,再也回不到从前了。然而,今天的“连三舞台”虽已沧桑阅遍、铅华洗尽,却依旧巍然伫立,让后人们透过历史的天窗,感受到当年那一幕幕精彩的演出、一场场激烈的对垒。特别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庄稼汉演员们,即使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入耄耋之年,但他们当年演出的家戏剧目、塑造的艺术形象,仍依稀闪现在古戏台上,赓续着文化血脉,留下了无尽记忆!
来源|运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