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校长笑看自己被AI热舞VS老师因学生喊名字打九个耳光!

更新时间:2025-03-29 10:51  浏览量:4

当00后的孩子已经是成长于算法统治的数字原住民的时候,那些沉迷于"戒尺威慑力"的教师,是否正在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绊脚石?

3月24日,福建漳州康桥学校的学生利用AI技术让几位校领导跳起最近爆红的《李羲承进行曲》舞蹈,并将其投放在了学校的公共屏幕上。而之后校长接受采访的时候看着自己被恶搞后妖娆的舞姿然后开心的回应说:“只要学生开心就行!学校正在引入AI课程,是很鼓励学生玩AI的。”

网友就表示:这事要是发生在前几天那个山东济宁的教师身上,那他高低不得给学生九个耳光啊!

3月18日,山东济宁,有家长发视频称在邹城二中附属小学上学的孩子,因直呼老师姓名被连续打脸9下。一张家长群截图显示,这个家长向老师讨要说法,老师回应称:“我承认打了他嘴,他嘴贱不尊重我,我一个50多岁的老人竟然被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喊名字。”对此,孩子妈妈表示,“孩子上体育课时叫了老师名字,老师非常生气打了孩子9个耳光,事后孩子耳鸣头疼恶心。第二天家长把这事告到教育局后,老师和领导来看望孩子,孩子看到老师后恐慌不愿上学。学校说要赔偿我们5000块钱,但我们的诉求是开除这个老师。”教育局回应称:“把孩子脸打肿的行为的确过分,现在正在处理这件事,一定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在山东邹城的校园里,五十岁的教师用暴力回应学生的"不敬",而福建漳州的校园中,校领导们用包容接纳学生的"顽皮"。九记耳光和一支AI舞蹈,这两起事件正好可以说明师生关系的一些本质性的问题:

对于山东的那个老教师,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反正我是遇到过不少的。其实这样的老师很有代表性,这样的教师其实已经陷入了三个非常错误的认知误区:

首先,权威的符号化:传统教育体系里,"师道尊严"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存在,而很多教育者就是把“老师”这个称谓已经异化成某种不可侵犯的权威的符号了。所以,那个老师那么生气就是因为,在他看来,学生对他直呼其名那就是对他神圣地位的一种亵渎。

其次,一些老师他们是把师生关系简单的看成是一种支配和服从的权力游戏。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当他很在意的那个不容置疑的威权符号要是被亵渎了,那这会让他觉得自己的权力遭受到了挑战。你看这位老教师,他强调他打人的原因就是因为那个孩子对他直呼其名,因为在他看来,学生对他直呼其名已经是对他权力的一种挑战了!

第三,一些老师将教育惩戒等同于体罚。你看这个老师,当家长前来讨要说法的时候,他还理直气壮的说:“我承认就是我打了他的嘴,是他嘴贱不尊重我。”好像他那么做是在完成某种教育惩戒一样。但是,你认为那是孩子嘴贱不尊重你你就可以随便打人吗?还连续打九个耳光!如果站在这个老师面前的是一个彪形大汉的话,我不知道他会不会还敢这么做?说白了,他并不是在教孩子什么叫做尊重,他就是想用体罚、羞辱等暴力手段来维系他那虚假的权威感而已。

只是,体罚和暴力,不会让一个老师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不会让一个老师得到真正的权威。

教师不是靠讲台的高度建立权威,而是用思想的深度和人格的魅力来赢得尊重的。

那个打人的老师,他特意强调了自己是一个“五十岁的老人”,而当他试图用年龄和资历来构建某种虚幻的权威的时候,恰恰说明,他没有办法用他的专业能力和人品来赢得别人的尊重。

而在这一点上,福建漳州康桥学校的教育者就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学生之所以敢于创作校长跳舞视频,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一些表达会被老师温和的接纳。当学生用AI技术恶搞校领导,而校长笑着评价自己"妖娆"的舞姿时,一幅师生关系最美好的画面就呈现了出来。

而这种理想师生关系的密码,其实就藏在"敬畏"和"亲近"的平衡中。敬畏源于教育者的专业深度与人格高度,比如漳州校长对教育趋势的敏锐把握;亲近来自教育者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如包容学生创意时的豁达胸襟。这种关系如同树木与藤蔓,既各自独立生长,又彼此滋养依存。

而这样的教育场域,对社会来讲,是温馨的,对孩子来讲,这是非常安全的。这种安全温馨的场域中,教师的权威不再依赖制度性和符号性的某种身份,而是源于老师作为引导者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九记耳光和一支AI舞蹈,这两件事情特别具有代表性,这种反差不仅揭示了教育观念的代际断层,更是给我们抛出一个问题:当00后的孩子已经是成长于算法统治的数字原住民的时候,那些沉迷于"戒尺威慑力"的教师,是否正在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绊脚石?

现如今00后、10后的学生在B站学习、用人工智能软件写作业,他们早就已经习惯了平等对话的互联网文化。可是一些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香炉里的“天地君亲师”的迷信当中。

那么,"师道尊严"这四个字,如何才能摆脱封建性的历史尘埃,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神采呢?

这可能首先需要我们的教育模式不再像衡水模式那样执着于制造完美的服从者,而是要致力于培养自由的思考者,培养真正的人。其次,这需要我们的教育者们明白,真正的师道尊严,是令学生仰望的背影而不是令人畏惧的阴影,是离开教鞭依然能被追随的光芒而不是离开体罚就不敢轻举妄动的抱怨,是卸下威压仍然愿被倾听的力量而不是靠扑克脸和耳光来维护的虚幻。

就像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那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个定义里,没有耳光的位置,也没有恐惧的空间,有的只是生命与生命的平等对话。这或许才是师道尊严的终极答案。

本期推荐书籍:《什么是教育》——卡尔·雅斯贝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