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江苏舞台艺术“三部曲”现象:精品迭出,书写新时代文化传奇
更新时间:2025-03-29 15:00 浏览量:4
昆剧“三部曲”、锡剧革命女性“三部曲”、扬剧古典题材三部曲、锡剧“英雄三部曲”、越剧“金陵三部曲”、淮剧“村官三部曲”,以及等待收官之作的淮剧“灵魂三部曲”……2025年3月28日,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一届五次常务理事会、理事会暨江苏舞台艺术“三部曲”现象研讨会在宁举行,学会会长方标军如数家珍。方标军认为,“江苏舞台艺术三部曲现象,是实体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新尝试,是艺术创新的江苏范本,值得关注和探讨。”
从淮剧《小镇》的十年磨砺到涟水“村官三部曲”的现实主义深耕,江苏通过系列化、品牌化的创作路径,将地域文化、时代精神与艺术创新深度融合,不仅推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更探索出一条舞台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打造了舞台艺术IP矩阵。
淮剧《小镇》
从“灵魂三部曲”中,可以看到对现实题材的深度开掘。 淮剧《小镇》以小镇居民在道德困境中的选择为主线,折射当代社会的精神重建,荣获文华大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并衍生出《小城》《小区》等姊妹篇。通过“演中改、改中演”的创作模式,《小镇》不断贴近观众,累计演出260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是《小镇》获文华大奖的见证者,“徐新华是江苏颇有实力的有成就的剧作家,特别在戏曲现实题材剧目创作上影响很大,可谓新现实主义的作家。淮剧‘灵魂三部曲’聚焦当代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竞争中带来的社会变迁,和人的精神道德所面临的新的挑战,”这个三部曲目前还在待完成状态,《小镇》《小城》已经上演,《小区》今年立项,计划今年完成剧本创作。剧作家徐新华自言:“三部曲是生活和艺术想象的嫁接和融合,是当代社会现象和精神世界的浓缩,追求的是生活本质的真实。”
淮剧《村里有个管得宽》
从“村官三部曲”中,可以看见乡村振兴的文艺表达。涟水县淮剧团推出的《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村里有个管得宽》,聚焦乡村振兴主题,以诙谐幽默的笔触展现基层干部与村民共同奋斗的故事,被业内誉为“涟水现象”。作品通过小人物折射大时代,既保留了淮剧的乡土韵味,又融入现代戏剧结构,成为基层院团现实题材创作的典范。文旅部艺术司原一级巡视员吕育忠看过这三部作品,由衷感受到作品紧密联系了当下农村的现状,展现了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文化扶贫和基层治理中的奋斗与担当,贴近生活,表演生动 ,内涵深刻,用贴近群众的土味,成功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题材相结合,是近年来基层地方戏曲创作的优秀案例。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如此表达创作感受:“让群众当主创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驻村采访,从群众喜怒哀乐中找窍门,从群众酸甜苦辣中找点位,从群众柴米油盐中找题目,从乡村振兴中抓活鱼,从生产生活中找灵感。”
越剧《织造府》
从“诗韵越剧三部曲”中,可以看见重塑古金陵历史人物的独特美感。南京市越剧团用6年时间打造的《乌衣巷》 《凤凰台》《织造府》,强调将诗歌的韵味和意境融入越剧的创作中,注重剧本的文学性、唱腔和表演的韵律感以及舞台呈现的诗意美感。 “王谢风度、李白风流、织造悲歌,从三个历史阶段,讲不同个体的情感故事,很精准很动听,一部比一部好看”,季国平说。创作者不拘于历史真实的迷思,更强调典丽古拙的意境,以现代人的视角及人文关怀重新品读和反思“古典”的厚重。三台剧目由同一个创作团队完成,艺术呈现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个性化,又具备整体审美理念的整一性和连贯性,是近年来越剧舞台上别具一格的品牌化尝试。
昆剧《瞿秋白》
从昆剧“三部曲”中,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探索与努力。江苏舞台艺术三部曲,有大量的作品出自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之手:昆剧现代戏三部曲、越剧金陵三部曲,锡剧女性三部曲,李政成的扬州三部曲……“我觉得对三部曲的回溯,其实也是对我的创作历程的一个回溯,不管是晓旭的乌衣巷、政成的衣冠风流,还是小明的当年梅郎,好像离现在都有很遥远的一个岁月。当年晓旭走上舞台,还是稚气女生的感觉,但是现在,当她带着她的年轻团队,以《织造府》登上舞台,她已俨然有大师风范了。”罗周回想18年前自己初来江苏,也是很稚气的一个编剧,三部曲系列打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所有主创成长的过程, “其实绝对是1+1+1﹥3,有一种无穷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大家”。比如昆剧三部曲,“昆曲是很难表现现实当代题材的,从《当年梅郎》到《眷江城》到《瞿秋白》,我们真的是走过了一条披荆斩棘的昆曲现代戏的开创之路,形成一个稳定的前行的方向。”演《当年梅郎》,施夏明其实是有担心的,他怕自己演不好,“要用昆曲去演一个京剧大师,在台上还有戏中戏的表现,但是我们仍然怀着一种少女般的勇气不断前行,怎么样遵守本体的审美,如何对接当下的精神,怎么样表现当代的人物,孜孜不倦地努力,到现在,我们可以非常有胆气地说,昆曲是可以用来表现现代性的,昆曲的生命力是可以表现现当代人物的,是可以和我们当下的人的精神非常强烈地共鸣的。”罗周说。
锡剧《英雄儿女》
从锡剧“英雄三部曲”中,我们则可以感悟到“山河日新、英雄不朽”。 锡剧《董存瑞》《刘胡兰》《英雄儿女》分别于2019年5月、2021年5月、2024年3月在紫金大剧院首演,至此,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历时六年创排的“英雄三部曲”全部搬上戏曲舞台,这是该团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锡剧王子周东亮的“英雄梦”初步实现。锡剧团团长陆建伟表示,“我们以当代视角重新演绎经典故事,融入当下审美观念与价值理念,通过舞台艺术深情缅怀先烈,力求引发当代国人的强烈精神共鸣。”
舞剧《10909》
此外,江苏各地剧团,从历史到非遗展开多元叙事。 无锡市歌舞剧院以舞剧《阿炳》《西施》《10909》等作品串联起历史名人、非遗与科技强国主题;苏州市歌舞剧院则通过《运河》《桃花坞》等舞剧,将江南水乡的民俗与当代审美结合,形成“江南文化三部曲”……
江苏舞台艺术为何会出现如此井喷势头?创作密码何在?在于政策、生态与创新的三重驱动 。江苏以“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家、尊重劳动”为核心理念,通过“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和“江苏艺术基金”等机制,孵化出《烛光在前》《瞿秋白》等30余部重点剧目。同时,设立紫金戏剧文学奖,推动剧本创作与院团需求对接,从源头保障作品质量。
舞剧《红楼梦》
江苏舞台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大胆突破。例如,舞剧《红楼梦》将古典舞的婉约与现代舞的抽象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沉浸式舞台;淮剧《小镇》则通过“演艺+实境秀”模式,在盐城建湖九龙口打造“戏在村中”的文旅融合样板。江苏注重人才梯队与传承机制。 通过“双名工程”“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江苏培育出一批领军人才。如淮剧《小镇》主演陈明矿获梅花奖,其团队还推出“青春版”剧目,由青年演员接棒,实现艺术传承。
“江苏舞台艺术创作所结出的硕果,绝不是昙花一现,偶露峥嵘,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有迹可循。” 正如吕育忠所言,从一部剧到一系列IP,从地方戏到全国奖,江苏舞台艺术的“三部曲”现象,展现了文化强省的底气与匠心。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共鸣,艺术与人民同行,每一部作品都是对时代的深情礼赞。
当然,也应该看到,随着文化消费需求的升级、技术变革的加速以及国际竞争压力的增大,江苏舞台艺术正面临文化创新力、制度活力与市场适应力的综合考验。前路漫漫,未来可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