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七夕》中蕴含的“中式美学”关键词
更新时间:2025-03-30 14:46 浏览量:4
“只如初见桃花面,芭蕾姿秀天河盼。两情相惜长相依,不慕繁华七夕恋。”
原创芭蕾舞剧《七夕》是辽宁芭蕾舞团出品、中法艺术家联合打造的一部全新作品。唯新是举,辽芭为这部新剧开创了团内的诸多“首次”——首次委约法国人马探·西蒙·酾担任编舞;首次特邀外国艺术家参与中国传统题材舞剧创作;首次将德彪西、拉威尔、叶小钢的作品创新融合,呈现东西方音乐对于浪漫的不同解读,以此更好展现凄美的爱情主题。
《七夕》以中国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为原型,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重新演绎古老的中国爱情传说。担任该剧编导、编剧的法国人马探·西蒙·酾说:“‘牛郎织女’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爱情故事,很有中国特色又极具世界性。我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探索以芭蕾为载体讲述这一传统故事,献上两国艺术家共同打造的一封‘写给中国的情书’。”
虽然《七夕》特别邀请了近10位外籍艺术家加入创作,但创排过程中外国艺术家的敬业和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尊重,把中国传统美学的舞台表现方式化作一种创作理念巧妙融合于整体视觉呈现之中,完成了舞蹈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次中西方文明互鉴。剧中更蕴含了中式美学的诸多关键词。
七夕
中式美学关键词:虚拟
虚拟性,是一个植根于中国传统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七夕》既有芭蕾表演的个性,也有与中国传统文化规律相通的共性。在《七夕》中,虚拟性表现在许多的方面,有时间的虚拟,如第一幕人间如画一笔带过,将更多的叙事留给了后面的戏剧冲突;有空间的虚拟,舞台上各种时空的变换一方面更好的叙事,另一方面也给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高潮时刻,七夕时分,天河繁星点点,成千上万的仙鹊拥翼而飞,化作一座晶莹剔透的鹊桥,动作设计围绕着本不存在的实景而展开,在最后“平湖秋月”乐曲中,我们感受到那种含蓄的、温暖的,甚至还带点悲凉意味,运用动作虚拟的表现形式,给演员以更大的创造自由,给观众以更大的想象空间,通过“赏形悟象”对舞台上演员所传递出的动作信息,产生更强烈的真实感和情感共鸣,彰显出我们民族自然观和社会观的智慧之光。
七夕
中式美学关键词:虚拟
《七夕》追求一种大写意的审美风格,在舞台空间画出有韵律的线条,显示了飘渺空灵的神话情景的意境之美。通过不同的色调对比和灵活的舞台调度,使其简洁明快的造型贯穿于整部舞剧。舞美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形意结合,虚实交替,创造出一种中国式芭蕾的诗意表达,两个小时的演出,给人以高级的艺术享受,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共情力”的彰显。剧中浓烈处淋漓尽致,凝练处洗尽铅华,有一种独特的苍凉和美感。台上舞者亦真亦幻,台下观者如痴如醉,恍然与世相忘。正所谓“理弦高堂而欢戚并用”,为七夕的夜空增添了几许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绚丽色彩。
似中国水墨画一般,舞台的“留白”让观众的目光进一步聚焦于舞者身上。现代与古典、东方与西方,文化彼此碰撞融合,成为一道风景。当舞台底幕出现宇宙漩涡的图形,也可以理解是一种“圆”的形态,扩大空间的观念,也许还有很多其他的含义。这类视觉化呈现,所倡行的中国传统美学观“留白”之韵展露无遗,让人感受到艺术以情感人、以趣动人的审美意绪。
七夕
中式美学关键词:程式
戏曲在表达生活情节和人物性格时,在有限的舞台时间和空间内,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某个方面,有时在表演上会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去展现人的力量和作用,从而更鲜明强调或提示了人物的心理现象、性格特征等。它是生活集中、生活再现的基础和升华,它在表演中引导着观众对人物倾注感情,激发观众想象的空间。《七夕》中诸多高度抽象程式化的芭蕾表演,其空间伸缩,正是借助观众的想象完成的时空转换,它与戏曲一样都是时空的跨越和组合,落实到逼真的舞台情景中,用传统戏曲手段表达现代气质。
当中国舞蹈创作很多人倾慕于向外看,可谓“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而外国编导却认真地关注中国戏曲带来的优势基因,并以此来填充、丰富、衬托和强调用传统戏曲手段来表达现代气质。由此看来,《七夕》虽然精心设计演员的动作,但传统的意蕴和绵密的情感浓度,还是为演员表演提供了充足空间,当西方编舞技法再次叠加为中国题材的芭蕾舞剧时,这些舞蹈程式化动作犹如诗歌,美轮美奂,兼具形象和抽象之美,精准地表达了这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七夕
中式美学关键词:跳形
“跳形”乃传统戏曲舞台手法之一,是由演员装扮成飞禽走兽的形状舞蹈。其中“牛形”非常具有特点,大都走横“八”字步,脚趾略向内横,抬脚稳慢,落脚稍缓,上身前探。《七夕》中饰演“牛”的演员双拳环举,右脚勾平提起,继而托天望月,恰似耕田劳作时伸懒腰。他的手姿多比作牛角状,步法往往是高抬缓放,阔步雄浑,静时稳如泰山,动时地震山摇。《七夕》中的“牛”不求其形似,而求其神似,在借鉴了戏曲程式化表演手段的同时,把它转化成芭蕾舞的原始材料,在“四面八方”的注视之中,营造出“似与不似”的舞台假定性意象,从而产生新的审美样式。
作为中国民族芭蕾的一部探索之作,《七夕》昭示编导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性转换的尝试,也展现了较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这种从中西方文明互鉴中去寻找灵感和创意资源,建构艺术作品精神内核的路径,彰显了中外艺术家合作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景倍受青睐。对于中国民族芭蕾创作而言,这或许才是更为本质的收获。
*本文节选自《中国艺术报》,原标题:鹤心天际舞苍穹——从芭蕾舞剧《七夕》看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者:金浩(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联首批特约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部分内容有删改。
兴业银行广州分行·2025女性艺术节
辽宁芭蕾舞团芭蕾舞剧《七夕》
广州大剧院 歌剧厅
票价:100 180 280 380 480 680
时长:105分钟(含15分钟中场休息)
*每人一券, 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演出票一经售出,不退不换,敬请留意。
*因个人身高差异,A区1、2排座椅无阶梯,二、三楼前排有栏杆,各楼层部分靠边靠后区域/位置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视觉受限影响(含字幕),如有介意请谨慎选购。
识别二维码选座购票
3月20日起,下单380及以上票档,可享第二张半价。如需享此优惠,对应票档请按偶倍张数下单。(不再叠加会员折扣)
本场演出适用指定优惠券,订单提交页面会默认使用,可与任意折扣叠加。(可在我的优惠券查看是否适用)
*本场演出不支持跨票价下单,敬请留意。
系列冠名:
演出团体:辽宁芭蕾舞团
辽宁芭蕾舞团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著名的芭蕾舞团之一。
建团至今,共排演《天鹅湖》《睡美人》《仙女》等19部世界经典芭蕾舞剧且拥有多部作品的中国独家版权。与国际芭蕾泰斗格里戈罗维奇联合制作演出的《斯巴达克》《罗密欧与朱丽叶》填补了中国芭蕾史上的空白;与世纪舞者马拉霍夫联合编排了新版芭蕾舞剧《天鹅湖》,与帕特里克·德·巴纳联合创排了新古典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等。同时创排了《二泉映月》《末代皇帝》《七夕》等19部原创中国芭蕾舞剧。其中包括反映东北抗联精神的《八女投江》,讲述“孝悌忠信”民族楷模的《花木兰》,以“铁人精神”为核心讲述一代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铁人》等,屡获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国家级奖项。
近年来,凭借优秀的艺术生产能力和人才梯队建设能力,以文化使者身份活跃在世界舞台,国际巡演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多个作品入选中宣部“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中国服务示范案例、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等。
主创团队:
出品人:刘忠和
总监制:王纪元
艺术总监:曲滋娇
编导:Martin Chaix
编剧:张海君
作曲:叶小钢/德彪西/拉威尔
舞美设计、视频设计:Alain Lagarde
服装设计:Aleksandar Noshpal
灯光设计:Tanja Rühl
编导助理:Eleanor Freeman
主要演员:
4月22日
织女:孙慧馨
牛郎:张海东
王母娘娘:乔麟雅
牛:武岳
4月23日
织女:李虔慧
牛郎:王占峰
王母娘娘:乔麟雅
牛:马苗源
*具体演员阵容以现场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