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渡县:教育与产业齐飞,科技与创新共舞
更新时间:2025-03-30 16:52 浏览量:5
倾力相助
深山里的梦想都开花
“去年,有101名达到州级中学控制线的学生选择留在弥渡一中继续上学。”弥渡第一完全中学(以下简称弥渡一中)党委书记潘懿俊表示,在2022年之前,弥渡县达到州级中学控制线的学生没有一个留在本县,这个数字连续多年都是“0”。101人,对于弥渡县的教育来说无疑一个巨大的飞跃。
变化始于2022年。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的通知》,其中明确北京大学将对口帮扶弥渡一中。
结对帮扶后,北京大学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及基层院系负责人参与的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开通了“人、财、物”绿色通道,精心组织推进帮扶工作。真正做到了为弥渡一中“开方子” “指路子”。
在潘懿俊眼中,北京大学对弥渡县一中的帮扶,不仅为这所拥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还通过派遣优秀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开展教育交流活动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弥渡一中的教学质量,对弥渡县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二年级“博雅卓越班”的班主任白雪梅曾多次前往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大附中)跟岗学习。她认为,每次到北大附中交流学习和培训,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白雪梅表示,经过多次到北大附中交流学习,她在校本课程、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专业技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据统计,自从北京大学托管式帮扶弥渡一中以来,弥渡一中共派出76名教师参加了11个科目的培训。
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怎么样,学生们的成绩最直观。2022年之前,弥渡一中一本上线人数为56人,2023年增加到103人,2024年更是达到了123人。本科率也从53%逐步提高到67%。
今年16岁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李智萍,中考时成绩超过了州级中学控制线,但她选择留在弥渡一中完成高中学业。她表示,在北京大学师生的帮助下,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开阔了视野,现在她的目标院校是电子科技大学。
北京大学不仅为弥渡县的教学发展带来了源头活水,还帮助弥渡之声在全国唱响。
弥渡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在北京大学的建议下,弥渡县整理出200多个散落在民间的经典花灯曲目,并以“小河淌水”为媒介,建立了一个具有弥渡特色的少年合唱团。2023年8月,弥渡县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在第九届中国童声合唱节上荣获D组、G组两项金奖,成为本次大赛中唯一获两项金奖的乡村团队。2024年7月,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北京举行,本次合唱节共有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306支合唱团,15000余名团员参赛,合唱团在少年组、乡村地区团队组两个组别中获得“一级团队”荣誉。在项目带动下,校园美育已逐步成为弥渡教育的特色品牌,在当地形成广泛影响。双向奔赴
山与海的呼应
“为了你,我把山都移了。”任何人听到这句话,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但在弥渡县,这样的事却真实发生了。
2021年,沪滇两地根据党中央部署,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开启了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广空间发展的沪滇协作新篇章。这一年,两地计划在弥渡县共建一座产业园——沪滇协作数字健康产业园。
对弥渡县来说,一座产业园区的建设不仅仅能够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问题,还能够实现县域医药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可弥渡县地处山区,坝区面积仅占全县总面积的8.66%。为解决用地问题,弥渡县举全县之力,以“砸锅卖铁”的狠劲,硬生生“平”掉了一个山头,还为园区建设打好了地基。
在产业园建设中,沪滇双方从园区规划、厂房及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市场开拓、研发保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协作。
在频繁的接触中,上海市与云南省都被对方的真诚所打动。
上海市先后投入援滇资金6200万元支持园区建设,除此之外还带来了“国际化大都市”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园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大理州政府、弥渡县政府也相继出台支持弥渡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为企业开通审批办证“绿色通道”,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一系列举措,旨在为入驻企业做好“妈妈式”“保姆式”“贴靠式”服务。
当前,在沪滇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产业园已经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云药健康大数据中心”。该项目由上海一家科技公司与当地企业合作,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传统中医药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另一个成功案例是“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该平台由上海一家高科技企业与弥渡县政府合作开发,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解决了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平台整合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为弥渡县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在线诊疗、健康咨询、远程会诊等服务。这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还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
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为弥渡县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它们与当地农民和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探索适合弥渡县发展的产业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产业园还注重培养本地人才,通过与上海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了多个培训基地和研发中心。这些机构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学习数字技术的机会,为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产业园还积极引进上海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园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科技赋能
农业产业兴乡村
走进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沐源公司)的智能温室大棚,一株株苗木“悬空”生长,藤蔓上垂挂着一串串颗粒饱满、颜色鲜艳的樱桃小番茄。工人打包装箱后,这些樱桃番茄被装上一辆辆货车,运往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6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