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昆明茶园竟日演出京剧,舞台多为京伶占领
更新时间:2025-03-31 12:21 浏览量:4
民国初年昆明的"南派京剧"(上)
张晓秋
南派京剧亦称海派京剧。
过去,一些师承、崇奉京兆派的艺人视南派京剧为“左道旁门”。
建国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及残存的门户之见,一部分人又把条纲戏、连台本戏、“洒狗血”(过火的表演)、“造妖魔”(舞台形式及表演的新招数),不顾内容、人物卖弄技巧、制造嗦头等不正常的戏曲现象和舞台演出状况,视为南派京剧的特色和内涵,不分青红皂白斥之为恶性海派,从根本上扭曲了南派京剧的面貌,对其在云南边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建立的历史功绩,只字不提。
今笔者不揣浅陋,以民国年间南派京剧在昆明的点点遗迹,命笔成文,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昆明自元代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就逐渐出现了戏曲活动。
至迟在清·乾隆年间,皮簧腔系的剧种已成为昆明城主要的娱乐形式。
京剧尚未传入昆明之前,它最初的形式已为滇中人民所接受,因而为京剧的传入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由于最早至昆的京伶多从上海而来,所以民初昆明城各阶层人士皆沿袭沪上称其所唱之戏为“京调”。
而“京调”之所以传入云南,落籍滇省,皆是南派京剧艺人之功也!
光绪末年,昆明与内地的交往日见频繁,沪上经商,进京求学,出国留洋,宦游滇海者日众。
他们或传言沪上、京都等地京伶演出的消息,或聚会清唱皮簧,皆言京调服装绚丽、武打火爆、彩灯斑斓、坤伶风姿可人,使一般演唱滇调者和顾曲之士心雄之,欲聘来滇中粉墨登场。
加之,上海、香港等地出版的《申报》、《时报》、《香港中国日报》、《民权报》等十余种外埠报纸在昆明皆有出售,各报所载京伶演出之消息,评介文章为滇中看客所观注,这就为京调的传入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滇越铁路全程线路图
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大批京伶从上海乘海轮至越南海防,再乘窄轨火车至昆。
历时近一月的路程,不逊于十字军远征。
交通不便,京伶南来滇中的勇气,犹如今之南极探险。
京伶之所以敢于闯江湖、下“三逸”乡主要在于滇中渴求京调。
据《滇话报》载:滇剧名伶翟海云、李少白于1906年赴沪采办行头、响器,欲聘一班京伶来昆献艺。虽未言明所聘何人,演唱何戏,一班京伶是否成行,但翟、李二人和京伶有过接触断无虚假。
所以,自古充军发配的不毛之地—云南,在部分京伶心中远不是那样可怕而不可知,况昆明也有戏班子,量不会对京调一无所闻。
实际上,当时昆明商界人士马殿选、蒋范卿、谈允昭、刘松柏、周承斋,及以与昆明军政界过从甚密的被称为“三生四子”中的池乔生、段祁森等人效法上海、北京竟相开设云华茶园【按:昆明第一家戏园】、丹桂茶园、荣华茶园及群舞台等,目的就是为了接纳京角开演皮簧梆子。
民国初年,昆明城外四茶园竟日夜演出京剧,使当时的舞台多为京伶所占领。
民国二年六月十二日的《共和滇报》上载有寄如的评论文章日:“自滇越铁路通,当事者辟地一区为园,内设梨园一部,日云华,其中子弟多聘自京沪者,此为北音传入滨南之始。”①见民国二年六月十二日《共和滇报》 。
从已知的资料来看,民国初年,在昆演唱的京伶多来自上海。当时昆明地方报纸所载的评论、消息,反映出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民国初年,南派京伶掀起了云南京剧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民初的昆明城社会较为安定,民主呼声甚高,地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趋势,人们对观赏戏曲艺术有较高的兴趣。
作为当时正向剧场艺术挺进的地方戏曲—滇调(即滇剧),也以其名角荟萃、实力雄厚的班社,活跃于昆明城乡。
当着南派京伶及一部份北方艺人入昆后,“滇剧日渐颓败。”②见民国三年十一月三十日《滇声报》。
茶园尽唱京调,满城争说京伶。`上大人,向京伶点戏、尝钱。”③见民国四年三月十九日《共和滇报》“拉杂谈”。
报界捧之过甚,昨夜观剧,今日必有剧评见报,并辟专栏如《梨园夜旦》、《剧谭》等评说京调。一般老幼妇人、士农工商极喜观尝京调,甚而“当午戏终曲之际,有妇女四、五十人,恐回家后座位被他人占去,是以忍饥挨饿,终不敢越雷他一步。”④见民国四年四月十九日《共和滇报》“忍饥挨饿之戏迷”。
“戏园未开之前,一般儿童随时口唱皆军歌、校歌,及戏园开幕后,其所唱者非梆子即皮簧,且为观剧,窃出家中杂物变卖。”⑤见民国二年四月十日《共和滇报》。
此种种现象,皆因京调之生旦净丑,无不雅致。坤伶“举止灵动,几若随风杨柳,飘飘欲仙,且声音娇嫩,耐人听味尔。”⑥见民国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滇声报》“碧云霞与金莲花比较”。
笔者之所以不顾堆砌材料之嫌,大引特引民初昆明新闻报纸所载之消息,实在是要说明南派京伶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滇人。
若无此,京剧哪来今日在云南之盛矣!那么,南派京伶又凭借什么力量立足滇中,风糜三迄呢?
况且,此“不毛之地”非“蛮荒之野”,由于它的自然资源丰厚,吸引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来滇开矿、筑路;民族工商业的缓慢崛起,与内地贸易往来密切。昆明,实际上被列强开放了。
因而,群众审美心理发生了变化夕拓展了文化视野,非一般庙台、草台戏而能满足。
同时,民初昆明已开始出现电影放映,间或也有“东洋把戏”之类的国外艺术来此演出;作为地方戏曲的滇剧,以及民间自娱自乐的花灯也拥有一定数量的观众群。
京剧欲扎根昆明,必然要和竞争对手“厮杀”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