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价让患者心里有数:门诊预交金退出历史舞台,上海正探索住院预交金改革
更新时间:2025-04-01 19:57 浏览量:3
转自:上观新闻
今年初,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中,包括取消门诊预交金,医疗机构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预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3月31日起,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取消门诊预交金、规范住院预交金管理。
这项令人振奋的新政伴随春天到来,为社会大众带来福音,这一举措也标志着我国在优化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预交金制度在现阶段发生变化,具有怎样的意义?在上海,相关政策将带来哪些改变?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朱碧帆带来解读。
新医保、新技术重塑就诊模式,门诊预交金退出历史舞台
预交金制度,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相继建立了住院和门诊预交金制度,是当时为了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缴费等候时间等出台的便民举措。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为“押金”,即预防逃款、欠款等情况。“此外,这也是缓解医院现金流压力的一项举措,在很长时间内,我国不少省市并非医保预付制,即医保部门与医疗机构是在患者出院后再进行结算,时间上有延迟,因此预交金对医院稳定现金流也有着很大意义。”朱碧帆说。
记者就门诊预交金制度联系了本市多家三甲医疗机构,院方均表示,早在2019年,上海已全面取消门诊预交金,部分医院的住院预交金根据患者年龄、病种、病情等各有不同。也有某三甲医院透露,目前的现行标准上限为医保患者收取3000元、自费患者收取1000元,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即便未付预交金,也必须收治,所有金额在出院时多退少补,与年龄、病种等因素均无关。
在以骨科手术为特色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了右膝关节置换机器人手术的患者张先生入院时共付预交金3万元,出院结算时,自助机显示医保自动结算页面:共计花费3.2万余元,其中14385.96元为医保支付费用,扣除自负费用后,12143.4元在3分钟内原路返回张先生的微信支付渠道。“我们是安徽来的异地医保患者,但医保结算现在很方便,可以互联互通,带一张卡就能来看病了。”
朱碧帆说,张先生所说的“一卡走天下”,正是此次预交金制度改革的必要基础。“以前,大多数患者需要取出现金缴费,预交金能节省许多精力;如今,付费方式有了很大不同,医保卡支付外,自负费用大多通过微信、支付宝、刷脸等付款,缴费环节并不会花费很多时间,不少医疗机构的人工窗口也因此有所减少。”
第二,她认为医保制度的变化也促进了预交金制度的改革。“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已稳定在95%以上,在此背景下,试点‘先看病、后付款’的模式逐渐推广。过去,不少地区没有门诊费用报销机制,绝大多数患者需自费。如今,大部分费用在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间结算,自负费用减少,预交金则不再必要。”
此外,在朱碧帆看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重塑了就医流程,多学科一体化中心、线上线下智慧问诊等模式的出现,让挂号、缴费、取药等许多环节被简化,院内信息系统也让费用测算更精准、便捷。
住院预交金制度改革将导向更公平、高效的就诊体系
根据国家通知要求,本市正组织公立医疗机构根据住院患者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结算类型等因素,参考同病种过去3年实际发生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个人自负费用,合理确定预交金的金额。今年6月30日起,上海将实施新的住院预交金核算细则。
相关金额是否将发生较大变化?朱碧帆介绍,简单来说,新的政策导向为“精准定价”模式,既避免过度预收,又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为“价格公示”,从而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对部分大型医疗机构的“资金虹吸”也有约束作用。
“近年来,各省市医保部门正逐步从‘后付’转向‘预付’,在上海,医保部门目前根据上年度医院费用总额加上增量部分进行核定,按月提前拨款给医院。”她介绍,这也与目前的医保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核心密切相关,“如DIP有3个核心要素:分值、点值、系数,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的共性特征,医疗资源的实际消耗与区域内年度医保基金预算等各项指标共同确定支付金额,可促进医疗机构的合理诊断、检查、用药、治疗,避免过度医疗行为。”而住院预交金未来也将根据相关金额测算,以六院为例,DRG涉及600余个病种,将逐一精细核定,形成新的预交金规定额度。
朱碧帆说,预交金制度的新变化,对患者而言,垫付金额变少,对治疗费用也将更“心中有数”;对医疗机构而言,或许在短期内造成较大的现金流压力,如何优化资金管理、加强应收账款周转等将成为新课题。一些市民提到,这是否会造成新的逃款、欠款现象,“如为恶意逃费,应结合诚信体系建设,协同多部门将其信息与公民社会诚信挂钩,但从大方向而言,预交金制度的改革将导向更公平、高效的就诊体系,为公立医院带来服务的新风。”
栏目主编:顾泳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