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美术的传承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更新时间:2025-04-02 02:40 浏览量:2
任何成功的创新都是尊重艺术规律、循序渐进优化的结果。尤其在戏曲舞台上,创新更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坚持守正创新。
舞台美术创作是剧目呈现的首个视觉符号系统。与剧目风格相契合的舞台美术设计,能有效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何依据传统美学意象进行创造性转化,为今天的舞台构建恰切的造型空间,成为当代舞台美术发展的核心命题。
舞台艺术创新之道应始于传统精髓的回归——既是对中华文化本体的追溯,亦是对戏曲艺术本质的复归。中国舞台美术承载着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凝结着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正是引发观众审美共鸣的核心要素。因此,舞台美术研究当以深耕传统为基,在系统梳理传统艺术语汇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审美表达。
尤其是作为舞台美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服装造型设计,是舞台上演员塑造角色最直接的创作手段。服装造型设计师肩负着为表演构建视觉场域、完善形象体系的重要使命。
形式化的传统承袭易陷入概念化窠臼,对于戏曲服装造型设计来说,找到传统的内核更为重要。莆仙戏《踏伞行》是文华大奖获奖剧目,我在为该剧进行服装造型设计时,就坚持抓住传统服装造型的核心不动,只通过对传统款式的重新解构、对传统色彩的层次增减、对传统搭配中的元素丰富等手法,增加舞台的精致度、层次感、时代感,以凸显《踏伞行》中传统美学的新时代表达。为突出莆仙戏“手、步、肩”的程式特征,我特别对水袖进行双层绣花处理,并精准调适其尺寸、色彩及面料质地,以此来帮助演员完成莆仙戏独特的表演特色,也使传统技艺获得符合当代审美的崭新呈现。
创新性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内生动力,我们坚守的是文化内核,创新的是打开方式。对于当下的舞美创作,也有人说创新就要彻底的原创性、绝对的引领性,我觉得这是需要商榷的。任何成功的创新都是尊重艺术规律、循序渐进优化的结果。尤其在戏曲舞台上,创新更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坚持守正创新。在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扬剧《郑板桥》中,根据剧目题材特征和郑板桥的传奇人生,我将传统戏服中的氅、褶、裙、袄等款式融入服装设计,把戏服水袖与长衫巧妙结合,卷上去形成富有层次感的褶皱,垂下来则凸显戏曲韵味,有效帮助演员塑造角色。此外,以郑板桥“我从不画竹子,我画的都是自己”为创作灵感,选取其不同时期的七幅“竹石图”绣在服装上,既彰显了人物个性,又突出了传统之美、人性之美、历史之美与艺术之美。
在全媒体时代,借助先进技术快速查阅图像资料,已成为我们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但这也可能导致一些创作者养成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创作习惯。自媒体时代,我们在网上查找到的许多文字和图片都是被一些其他门类创作者肢解,甚至“魔改”过的,如果只依赖于这些资料,我们的舞美创作将缺乏根基,甚至在艺术规律上站不住脚。因此,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就应该“俯下身、静下心、扎下根、稳下步”,在享受“快速便捷”时代红利的同时,下足“笨功夫”,从大量原始历史图像文献资料中探寻艺术意象,通过遴选、整合与创作的系列工作,构建有丰厚意味的视觉意象,实现新时代舞台美术的“创新”与“传承”。
在创作越剧《枫叶如花》时,我就查阅了很多相关时期、相关题材的史料,在众多资料中挑选了朱枫烈士的两张照片:一张身着墨绿色旗袍,一张身着白色旗袍,这两件旗袍充分展现出朱枫身上“冰与火”的两面,既保证了题材的历史性,又突出了戏剧的写意性。此剧荣获了第十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
守正与创新,传承与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故步自封、陈陈相因算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臆造也不能叫创新。坚守传统才能不迷失自我,锐意创新才能把握时代。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遵循“随心所欲不逾矩,超前移步不换形”的创作原则,戏剧创作才能在回应时代命题中焕发生机活力。创作昆曲《赵氏孤儿》时,我紧扣昆曲“写意性”的美学本质,以最简洁的颜色传递强大精神,用最简约的款式彰显饱满力量,借最朴素的元素呈现时尚风貌,完成了“戏曲服饰为魂,话剧服饰为骨,歌剧服饰为形”的视觉形象表达。比如剧中的盔帽,大多采用传统款式,仅根据故事背景将颜色改为青铜器色,增强了题材的历史厚重感。
另外,从专业角度出发,戏曲舞台上的服装设计和造型设计应有机统一,因为二者遵循相同的美学原理,本就是一个美学整体。虽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但二者不应该随之越来越割裂,当代戏剧人在创作中应能兼顾二者,在执行过程中可分工协作,但创作理念必须保持一致。
舞台美术创作充满活力、开放包容且富有创新性。舞台艺术要在当代实现良好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提质升级,在更高层面完成现代转型。从艺术本体来看,要遵循艺术本体美学和规律,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与当代舞台表现手段,让作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契合观众审美需求,通过内核传承与形式创新,推动戏剧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2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