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自曝算法内幕,“吴柳芳”们有救了!

更新时间:2025-04-01 05:49  浏览量:1

抖音首次公开推荐算法

国民社交平台抖音,终于跟网友们“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就在昨天(3月30日),抖音总裁韩尚佑站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聚光灯下,宣布了一个足以撼动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消息——“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正式上线。

这个看似技术化的举措,实则是抖音向公众敞开“算法黑箱”的一次破冰行动。

图源:潮新闻

要知道,在这个网站上,抖音将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其算法原理、社区规范、治理体系和用户服务机制。

韩尚佑表示,在传统认知中,算法被认为是“用户画像+内容标签”的机械匹配,但事实上,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抖音的算法技术早已没那么简单。

据他介绍,如今的抖音算法,是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直接预测用户对每条内容的互动概率(如点赞、分享),甚至无需理解内容语义,仅凭数学建模就可完成精准推荐。

不仅如此,平台还会通过100多个目标的动态平衡(如收藏率、重复观看率)为用户打破“信息茧房”,同时,设置探索流量拓展用户兴趣边界,并强化用户对算法的调控能力(如“不感兴趣”功能)。

更关键的是,平台治理体系与算法深度绑定,在新上线的网站中,抖音首次公开了平台治理体系,并详细介绍了治理体系如何对算法进行约束与规范。

图源:@抖音集团李亮

简而言之,内容流量越高,审核层级越严格,从机器初审到人工三审的链路,将谣言、网暴等风险内容层层过滤。

这种“算法透明+治理透明”的双重承诺,无疑是对公众关切的直接回应——当技术难以完全解释,至少要让规则可见、可控。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站最新更新的《网红是平台“强推”出来的吗》中,抖音强调:网红本质上来源于用户的选择,因为“算法决定了现象级的‘网红’都是广大用户‘海选’出来的”。

最典型的例子无疑是在去年曾因“擦边争议”爆火的吴柳芳。

去年12月,这位前体操世界冠军一度因热舞视频陷入“擦边”争议,其与奥运冠军管晨辰的网络对线更是将舆论推向高潮,引起全网关注与讨论。

彼时,吴柳芳的抖音账号曾一夜涨粉数百万,可最终,随着擦边争议的发酵,迫于舆论压力的抖音也只能以一纸禁令,宣布“清除因违规行为增长的粉丝”,让吴柳芳的600多万粉丝一夜蒸发。

图源:抖音黑板报

还记得,抖音针对吴柳芳等账号快刀斩乱麻的处置一度令众多网友心生不满,不少网友表示,明明是自己主动关注的,却被平台一夜清除。

这从侧面论证了,吴柳芳的爆火并非平台暗中助推,只不过,在相关平台规则之下,抖音也不得不“违背民意”,在制裁吴柳芳所属MCN机构时对其一视同仁。

然而,故事的转折发生在今年3月:就在半个月前,消失在大众视野许久的吴柳芳,突然恢复了更新。

解禁后的吴柳芳一改往日风格,在其回归的第一条视频中,吴柳芳写道:以漆为墨,以扇为纸——显然,这是在宣传时下颇为流行的传统文化“漆扇”。

图源:抖音

而后的两则更新,也都遵循着这一文化传承的基调,斩获几万到几十万的点赞,截至目前,吴柳芳的粉丝也已然达到18.5万,虽然远不及去年深陷争议漩涡时“黑红”的火爆,但无疑已是一个好的开始。

从性感热舞到文化传播,吴柳芳的转型不仅是个体品牌的涅槃,更折射出平台生态的深层变迁:

抖音对“优质合规内容”的定义正在收紧,而算法调整后的流量分配机制,显然更青睐能与“收藏”“重复观看”等正向目标挂钩的长尾内容。

正如韩尚佑所言,一条《450分钟解读红楼梦》的超长视频获得3亿播放量,证明用户与算法的“双向奔赴”需以内容价值为纽带。

在电商天下看来,吴柳芳的案例,暴露出网红经济的残酷法则:流量狂欢或许能制造昙花一现的爆款,但唯有合规性与内容深度,才能抵御平台政策的雷霆万钧。

而她的复出路径,恰似抖音新规的活体广告——当流量红利消退,唯有深耕垂直领域、传递文化价值的内容创作者,才能在算法的“驯化”中找到更稳固的立足点。

事到如今,许多MCN机构都已经开始效仿吴柳芳的转型策略,将资源投向传统文化、知识科普等长生命周期赛道。

这种变化,与抖音算法中“收藏按钮置于首页”“探索流量扶持多元内容”等设计不谋而合——平台正在用技术手段,将行业引向“优质内容驱动”的正循环。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当算法规则与治理标准公之于众,创作者便不得不重新评估内容风险。

例如,抖音对“AI生成违规内容”“网络暴力”的专项治理,迫使创作者在选题、表达甚至互动方式上更加谨慎。

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创作环境,看似限制自由,实则筛选出真正具备可持续性的IP。

正如吴柳芳用漆扇工艺取代热舞,用“非遗传承”重构人设,反而打开了更广阔的受众市场。

图源:吴柳芳

然而,透明化与合规化的另一面,是中小创作者的生存焦虑。

当平台审核链路延长、流量分配更依赖算法“正向目标”,缺乏专业团队支撑的个体创作者可能面临更高的准入门槛。

对此,抖音的解法是“工具赋能”:通过AI辅助创作、优化搜索推荐联动等举措,降低优质内容的生产成本。

这种“技术普惠”的思路,或许能为草根网红提供突围路径——毕竟,算法的终极使命不是制造垄断,而是让每一份创造力都有被看见的可能。

当算法从幕后走向台前,当规则从模糊走向清晰,网红经济的故事不再只是流量博弈,而是演变为一场内容价值与平台使命的共谋。

吴柳芳的“重生”,韩尚佑的“算法驯化”,共同勾勒出一个新时代的轮廓:

在这里,技术不再是吞噬意义的黑洞,而是托举价值的基石;网红不再是被算法支配的“数据劳工”,而是与平台共舞的“内容共建者”。

或许,正如网友所说:“算法的本质是学习人类,而人类的进步永远需要光明。”当黑箱打开,灯塔亮起,网红经济这场狂飙突进的冒险,终将找到它应有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