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步踏响非遗传承的韵律
更新时间:2025-04-03 15:58 浏览量:2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嗒、嗒嗒——嗒!”鞋跟叩击地板的声响在塔城地区俄罗斯族文化协会排练厅回荡,阿娜双手轻扶腰间,一边喊着节拍,一边示范动作。20余名学员围成半圆,目光灼灼紧盯老师脚尖。作为俄罗斯族踢踏舞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让传统舞步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阿娜(前右)在大型文艺活动中跳踢踏舞。本人供图
1964年,阿娜出生于塔城市一个多民族家庭。祖母玛利亚·古拉叶德娃是中国俄罗斯族踢踏舞第一代传承人,1918年随丈夫从莫斯科移居新疆时,将俄罗斯传统舞蹈的基因深植这片土地。在这个飘荡着手风琴旋律的家中,6岁的阿娜开始跟随祖母和母亲学踢踏舞。“只要父亲拉起手风琴,祖孙三代就会起舞。”阿娜回忆,亲友相聚时,手风琴声、歌声与踢踏声交织,女子挥动绢帕,男子吹响口哨,瞬间汇成欢乐的海洋。天分与勤奋让她很快崭露头角,学生时代便常被选为领舞,成为师生口中的“舞蹈小仙子”。
1981年从塔城市第一中学毕业后,阿娜进入当地一家单位担任会计助理。家庭聚会、社会活动中,她的舞蹈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份热爱驱使她利用空闲时间走访老艺人拜师学艺,深入研究踢踏舞技艺。
在俄罗斯族踢踏舞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孙桂芳的言传身教下,阿娜完整掌握了踢踏舞的表现技法,形成了情绪热烈、欢快活泼的表演风格,多次受邀参加大型演出,广受好评。她还与孙桂芳携带录音机、笔记本深入牧区毡房和农家院落,系统挖掘、记录原生态素材,整理出大量濒临失传的舞蹈动作。
“俄罗斯族踢踏舞是腿脚的艺术。”阿娜展示其核心技法:男女老少穿上皮鞋,在手风琴伴奏下,用脚尖、脚跟或脚掌击地,踏出节奏多变的声响。民间舞的踩踏、点踢,宫廷舞的拍打、蹲跳,在她脚下既有莫斯科宫廷舞的优雅,又融入哈萨克族舞蹈的肩部抖动、维吾尔族舞蹈的颈部韵律,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每逢喜庆之日或亲朋相聚,塔城各族群众便拉起手风琴、唱起歌,欢跳踢踏舞。2021年,俄罗斯族踢踏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阿娜的手机里存着上百条视频——婚礼即兴舞段、校园艺术节表演、国际文化交流展演……这些影像串联起这项艺术的过去与现在。
2014年退休后,阿娜全身心投入非遗传承,与徒弟金璐璐合作在踢踏舞中融入现代舞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学员中涌现出多个好苗子,最小的年仅六岁半。“踢踏舞节奏欢快、氛围融洽,传承非遗要从孩子抓起。我们要让传统舞步在新时代永葆生机,守护‘歌舞之乡’的传统。”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