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与菌菇共舞!解锁番禺“菌工厂”的生态智造密码
更新时间:2025-04-04 21:25 浏览量:4
在青山绿水环抱中,一座座钢结构厂房与生态大棚错落交织,智能温控方舱正无声运转,立体栽培架上层层叠叠的菌包如艺术品般整齐排列,而室外生态大棚数千朵灵芝正舒展金边伞盖,如同科幻片中的“生命矩阵”,一座集科研、种植、加工、研学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正悄然生长······4月1日,记者走进位于番禺区大龙街的清星农业科技种业研发中心,对话企业管理层、技术专家与新生代农人, 探寻灵芝和菌菇是如何工厂化种植,解锁番禺这座“菌工厂”的生态智造密码。
工人忙着处理菌包
从“看天吃饭”到“数字种菌”
在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工厂化车间,23个恒温恒湿人工智能气候室如同银色的魔方整齐排列。透过玻璃幕墙,数千个菌包有序放在立体栽培架上,智能化温控系统正精准调节着温度与湿度,而LED补光系统根据菌丝生长阶段切换光谱,白姬菇、杏鲍菇、鸡油菌等菌菇在恒温环境中舒展身姿,而隔壁车间内,灵芝菌包已进入最后的成熟期。
人工智能气候室
“传统农业都是看天吃饭,如今通过植物工厂,我们能够摆脱环境因素的束缚,为食用菌和灵芝提供更适宜的生长条件,实现现代化、标准化种植。”清星集团总经理胡志良告诉记者,他从去年开始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共同打造清星农业科技种业研发中心食用菌项目,并请来了国家菌类高级园艺师、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胡文冲担任项目总工,指导食用菌和灵芝的现代化种植。
“虽然当前‘植物工厂’还是新鲜事物,但高科技带来高效益,现代农业真的大有可为。”据胡志良介绍,通过智能化种植,室内立体栽培的食用菌和灵芝单产可以达到传统平面种植的5到10倍,且种植与管理全自动化。目前,基地已实现从菌种培育、栽培管理到深加工的全链条覆盖,预计项目全部投产后食用菌年产量可达600吨,灵芝年产量达300吨,产品主要供给餐厅和药企。
对于未来规划,他雄心勃勃:“我们正在申请食用菌包出口资质,下一步将瞄准海外高端市场。同时,灵芝养生系列产品已进入研发阶段,未来还将拓展研学、康养文旅等业态。”
胡文冲观察灵芝生长情况
严苛标准铸就“仙草”品质
穿过现代化种植车间,在树荫下整整齐齐铺满了一层层薄膜,“50后”种植专家胡文冲带着“00后”项目负责人胡文清蹲下身,轻轻拨开薄膜仔细观察灵芝的生长情况。
“灵芝被称为‘仙草’,因其对环境极其敏感,其中核心难点在于对关键环节的极致把控。”谈及种植难点,有着数十年灵芝种植经验的胡文冲如数家珍:“培养基必须零农残、零重金属;温度精准控制在28-30℃,湿度90%,光照400-600勒克斯……”据胡文冲介绍,灵芝种植从选址开始便遵循严苛标准:水源需达到饮用水级别,培养基禁用化肥农药,连空气洁净度也需实时监测。种植过程中,通过高温灭菌、无菌接种等技术,确保菌包零污染。
灵芝孢子粉收集室
与此同时,灵芝培养基的配方也是“门槛”——原材料需选用进口的80年以上树龄木糠,搭配麦皮、玉米粉等成分。“培养基的混合配比直接影响灵芝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这需要反复试验和精准操作。”胡文冲表示,为平衡产量与品质,目前基地创新采用 “室内全气候温室+室外仿野生林下”的双轨栽培模式,兼顾效率与品质。室内立体栽培通过人工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产量可达传统平面栽培的10倍以上,而室外栽培则选择远离污染的林地,完全模拟野生环境。
“目前,我们种植的灵芝主要是赤芝,虽然室外周期长,但单个灵芝产量比室内高,孢子粉含量也更丰富。”胡文冲解释道。这种“自然馈赠”的灵芝因最大限度保留天然特性,在高端市场备受青睐。
“除灵芝外,我们基地目前还布局了猴头菇、杏鲍菇等十余种食用菌的智能化种植。通过人工智能气候室,实时调节二氧化碳、氧气浓度及通风条件,室内产量较野外大幅提升。市民偏爱外形整齐、口感稳定的产品,这正是人工环境的优势。”胡文冲说。
胡文清(左)跟着师傅胡文冲学习灵芝种植技术
青春力量:从“被动接手”到“主动热爱”
“以前觉得种地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发现农业也藏着很多‘黑科技’!”25岁的胡文清扎着利落的马尾,在菌菇车间熟练检查温湿度数据。去年刚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父亲的召唤下踏入农业领域。
回忆起当初刚入行的场景,灭菌、接种、控温这些专业操作让她手忙脚乱。为此,她每天都跟着师傅胡文冲带领的技术团队从头学起,从灵芝菌包灭菌到平菇出菇管理,她就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各种“技术养分”。 短短几个月,胡文清从“跨界”新农人完成了从“职场小白”到车间主管的蜕变。
“农业不是重复劳动,每天都有新发现。”对于未来,胡文清的规划充满“青春式”野心。“我希望能把父亲的农场管理好,种出更多优质的产品,打造全产业链计划,实现了从栽培到育菌的一条龙生产。”说这话时,她身后的温室里,新一批赤芝正舒展红褐色的菌盖,如同徐徐展开的青春画卷。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黄卓鹏 张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