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以后,掉价的3个行为,对家庭伤害很大
更新时间:2025-04-05 12:06 浏览量:6
古人说:“老而不死是为贼。”
第一次看古人的话,觉得太极端了,太难听了。
但是多看几次之后,又对比身边的老人,发现古人太有先见之明了。
我们在讴歌老人慈祥的时候,还应该看到一些老人,倚老卖老,祸害大家庭。
通常,可恶的老人,有以下几种掉价的行为。
01
“远香近臭”:一边把远方的儿女当成宝,一边打压在身边尽孝的儿女。
作家刘心武讲过一个故事。
他去法国拜访一位汉学家,在闲聊的时候,汉学家说:“玛格丽特·杜拉斯就住在我家楼上。”
听了汉学家的话,刘心武几乎是要跳起来。因为他一直崇拜玛格丽特·杜拉斯——《广岛之恋》《情人》等小说的作者。
汉学家见状,补充了一句:“别提了,邻居们都讨厌她。”
接着,汉学家例举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几种怪癖。比方说,提着脏兮兮的口袋,去一个奇怪的咖啡厅。
类似的情况,我们也应该经历过。
去某大城市之前,非常向往;到了城市之后,发现垃圾,不友好的人,好感就渐渐消失了。
去乡村定居养老,是长期以来的设想。但是到了乡村居住几个月,发现这里的邻居不友好,也不讲卫生,地方也太偏僻,慢慢放弃了设想。
亲戚朋友之间,很久没有见面,还有点想他。见面第一天,非常快乐。相聚一个星期之后,就不太愉快了,甚至有赶走对方的想法了。
但凡种种,都是“远香近臭”的行为。
一个家庭里,几个兄弟姐妹,有人去外地发展,有人在本地混。父母的养老,多半依赖本地混的儿女。
父母把远方的儿女,当成“骄傲”——他们读书多,会闯荡,有钱,有能力,有前途。反过来,身边的儿女,就没有太大出息了,顶多是一个新农民,或者在本地工厂里的打工人。
父母吃喝拉撒睡,都是身边的儿女提供的,外面混的儿女,顶多是给了一点赡养费,甚至一毛不拔。父母还鼓吹外面的儿女,变相地贬损了身边的儿女。
站在儿女的角度想,父母吃我的,生病是我送医,水电费是我交,却同时听着父母贬损自己,说自己没有本事,这太扎心了。
02
“重男轻女”:一边把所有钱财留给儿子,一边指望女儿来养老。
儿女还小的时候,父母就盘算着,如何让家庭顺顺利利发展。
从传统的观念看,儿子长大之后,会继承家业,孙子也能够延续祖辈的姓。女儿会外嫁,外孙延续的是女婿的姓。
很多父母,都是尊重传统的,尽量为儿子创造生活条件,帮助儿子成家立业。当父母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让女儿减少教育机会,或者让女儿打工赚钱,扶持儿子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会慢慢觉醒,发现自己是一个被娘家亏待的人,于是在孝道上,尽量撇清责任,不让自己持续吃亏。
但是女儿天生有一个弱点——心软。一旦父母老了,还是会孝顺,体现小棉袄的角色。
对比之下,儿子也有一个弱点——怕老婆,什么都听老婆的;希望得到父母的全部财产,还不愿意独自赡养父母。
老人什么都顺着儿子,钱财给了儿子,又减轻儿子赡养的压力;开启道德绑架模式,把女儿当成依靠。这偏心,太明显了。
一旦女儿一狠心,和娘家人断交,对老父母不闻不问,这家庭的内耗就来了。老人有儿有女,也会晚景凄凉。
“凭什么把钱财给了儿子,却要女儿养老?”老人的偏心,最后是害了自己,败了家风。
03
“里外不分”:一边对外人亲切,一边对家人暴躁。
我的三阿姨,闲来无事就去跳广场舞。
三阿姨把舞队里的人,当成亲人。逢年过节,不仅请大家吃饭,还准备很多土特产,作为礼物。
和舞队聚会之后,三阿姨回到家,却不会准备家人们过节的餐饮。
一家十几口人,相聚在一起,总是儿媳忙着去做饭。三阿姨还说嫌弃话:“儿媳当家,我是只能靠边站啊;女儿来了,也是客人,不会动手做饭;我是嫁了一个没用的老公,做饭不会......”
家人也很生气——为什么三阿姨有时间给外人做礼物,却没有时间给家人做饭?这过节的氛围,变得很不友好。
三阿姨在平时出门,喜欢和小区里的人,吐槽家里的丑事,把儿媳贬低,说儿子找错了人之类的话。
三阿姨在小区里,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回到家,是一个指手画脚、看啥都不顺的冷眼人。
多少老人,都如同“三阿姨”一样,和外人亲近,和家人暴躁,导致家庭内部不团结,外人又在看笑话,家庭丑闻都瞒不住。
人老了,要搞清楚,到底是依靠家里人,还是依靠外人?外人的社交,是表面的,自家人才是长久的,是深层次的,是最后的依靠。搞反了,里外不是人。
04
很多老人不幸福,不是缺衣少食,不是儿女没有孝心,而是老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把儿女的孝心磨灭了。
人老了,也要拥有大格局,综合考虑家庭的方方面面的因素,改变自己的坏习惯。
第一,珍惜身边的人,多给身边的人点赞;少吹捧远行的人,常常牵挂就好。
第二,儿女都是后人,不仅要一起尽孝,还要一起分配家庭财产。
第三,分清楚家事,外人事,别把家丑当谈资,笑着准备一家人的聚会,给家庭更多温馨。
学会爱,还要掌握爱的顺序,老人的日子,才会顺顺利利。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