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乱舞”的收藏行业!
更新时间:2025-04-05 17:45 浏览量:3
曾几何时,古玩收藏还贴着"风雅"的标签。老藏家们摩挲着包浆,说着"一物有一主"的禅机,如今这行当却活脱脱成了"瞎蒙乱骗,群魔乱舞"!
昨天偶然刷到个鉴宝直播间,持宝人刚掏出"大明康熙年制"的瓷器,弹幕立即吵起来,你说我是国宝帮,我说你是打假派,双方从器型纹饰吵到祖宗十八代。
最后以"你懂个屁"和"你药不能停"的学术总结完美收官:试问,这样吵来吵去有什么意义?
重庆三峡博物馆 大明康熙年制斗彩云龙纹盘
透着个屏幕吵架,不过是发泄情绪罢了,“大明康熙年制”底款不仅有,还是好几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出现在民间的话,没有“流传记录”要如何证明,还是老生常谈的“死结”,没有合理的鉴定机制就没有意义!
鉴定机构对民藏的态度堪称当代"三不":不承认、不负责、不解释。当民间发现与馆藏相似的珍品时,某些专家第一反应不是考证而是打假。
毕竟承认民间有真货,就等于承认自己当年征集工作没做到位。这种"自己考不及格就把全班试卷扔了"的学霸逻辑,着实令人叹服。
拍卖变成了“包装”游戏
高端市场的游戏规则早已写就:三分看器物,七分看包装。找学者写论文,雇媒体造势,请"专家"站台,让国外机构编写“流传”故事。
整套流程比女明星医美保养还精细,藏家们嘴上说着"传承文化",手里举的却是金融杠杆。你明白,我明白,大家都明白!
民间收藏也不遑多让,有人想捡漏,有人做杀猪盘。某古玩城老板道破天机:"卖真货三年不开张,卖假货天天像过年"。
一个巨大的名利场
更可悲的是某些玩家,明知买了赝品还要组团洗白,像极了炒股被套牢的散户。仿佛只要谎言说得够大声,假货就能变成真品。
前面说过,民间有精品,也有捡漏的机会。但只有眼力高超的人才能办到,他们靠的是几十年练就的眼力、对市场的敏锐判断,以及最重要的一点:自知之明。
然而真正的高手永远是少数人,大多数"捡漏爱好者"既没眼力,也没耐心,只幻想花几百块淘个"国宝",转手卖个几千万。结果呢?病急乱投医,继续送钱给民间那些骗子公司,像极了赌徒输红眼后的自我安慰:"下一把一定能翻盘!"
搞不懂规则就别玩高端
可惜,收藏不是赌博,真货不会因为你的执念而变假,假货也不会因为你的吹捧而升值。
出路何在?请回归本心!真正的收藏家,玩的是文化,而不是心跳。那些靠炒作、骗局撑起的虚假繁荣,终有一天会崩塌。到那时,留下的只会是那些真正热爱古玩、尊重历史的人。
至于现在这些“群魔乱舞”的现象,就当给未来考古学家留点研究"21世纪文化病"的标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