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的历史渊源
更新时间:2025-04-06 03:55 浏览量:2
貔貅的历史渊源如下:
起源与早期传说
- 图腾崇拜:貔貅最早可追溯到远古社会,是某些部族的图腾。《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之野作战,曾“教熊、罴、貔、貅、豹、虎”,这些动物可能是不同部族的图腾神,代表归顺于黄帝的熊部族。
- 神话传说:传说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主食金银珠宝,浑身宝气,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宠爱。因在天庭随地便溺,被玉皇大帝封了肛门,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这一典故让貔貅成为招财进宝的祥兽。还有说法称貔貅是天庭的巡视官,能号令雷霆、降妖伏魔,守护天庭。
名称演变
- 先秦时期:《逸周书·周祝》中最早记载貔貅,当时它与“虎”“豹”并列,应是类似于虎豹般凶猛的野兽。
- 秦汉时期:《汉书·西域传》提到西域进贡的“符拔”或“桃拔”,孟康注曰“独角者称为天禄,两角者称为辟邪”,后世人们将天禄和辟邪的形象嫁接到貔貅身上。“辟邪”作为石兽之名最早见于公元前40年的《急就篇》,颜师古解释其能辟御妖邪。
历史发展
-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貔貅的猛兽面目被还原,常被描绘在战旗之上,装饰于战车周围,用来威吓敌人,显示军威。
- 汉代:貔貅形象基本定型,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型可能传自西亚。汉代人认为貔貅具有镇邪避凶、保平安的作用,常将其放置于住宅、宫殿等场所,也作为镇墓兽出现在帝王陵墓或达官贵胄的坟宅前。
- 唐宋元明清:在这几个朝代,貔貅常被用来代指战争或军队。到了明朝,貔貅文化深入民间,各地的貔貅舞也在此时兴起。清代乾隆皇帝对古玉貔貅极为喜爱,宫廷所藏的数件古玉貔貅上有其亲自授意刻的御制年款及诗词。
- 现代:貔貅的图腾战神功能减弱,更多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瑞兽,摆放、佩戴相关工艺品成为一种风水文化。同时,各地的貔貅舞也陆续被列为市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