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链共舞、集群向“新”!南通通州产创高地这样“打头阵”
更新时间:2025-04-06 08:23 浏览量:2
高端家纺、电子元器件、智能装备等8条产业链,是南通市通州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去年贡献全区超七成工业产值。阳春三月,走进通州园区企业,八链共舞、集群向“新”势头更劲——沃太能源低碳智慧园区平台项目入选省数字社会重大场景培育名单,为储能产业植入“数字芯片”;纺知云公司携手华为搭建AI平台,实现家纺设计产业进一步降本增效……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产创高地必须打头阵、挑大梁。”南通市委常委、通州区委书记、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建华表示,坐拥南通唯一国家级高新区,通州将以制造业“厚家底”,挺起新型工业化“硬支撑”,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力争“十五五”开局之年经济总量迈上两千亿新台阶。
强链壮群,挺进规上“千企方阵”
南通高新区一处标准厂房内,江苏磁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试产线设备即将进场。公司创始人黄振手握高温超导电机10项中国发明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海上高温超导风力发电机核心部件量产后,企业有望成为海上风电领域新“链主”。
“打造产业创新高地”是通州一以贯之的追求。从培育装备制造、金属压铸等硬核制造业“起家”,到集聚“一主一新一智”(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智能装备)产业,通州始终坚持制造强区、项目为王,围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南通打造现代工业名城的“排头兵”。
一个“链主”就能新拓一条新质生产力赛道。江海电容器以产业联盟形式,先后吸引55家上下游企业集群落户,推动通州电子元器件产业强链壮群,入选省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名单。高端家纺有水星家纺;电子元器件产业有江海电容器、海星电子、安费诺;智能装备产业有江苏宏德、四方科技;储能产业有沃太新能源;光伏产业有琏升科技、中辰昊;半导体产业有中科仪、展华电子、深南电路……截至目前,通州区25家“链主”企业牵引8条重点产业链,全区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全市第一,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近千家。
“以‘链式思维’优服务,推动产业向‘新’蝶变。”通州区区长吴瑕介绍,通州出台《重点产业链挂钩联系机制实施方案》,区领导和部门(板块)分别挂钩8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聚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高辨识度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集群向新,“车间主任可以是机器人”
0.3秒,一张电池片就“走”下产线。在中辰昊智能装备(江苏)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百米长生产线上不见任何人的身影。公司研发总监薛茂东介绍,自主研发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全自动丝网印刷生产线”,历经两次迭代,产品产能、良率、能耗等核心指标领跑全行业。投产仅一年多,企业营收突破7亿元。
产创融合“打头阵”,通州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山口精工十年磨一剑,从原料、研磨、装配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研发出世界领先的特微型轴承;圆周率研发交付的ATE 0.26mm Pitch测试载板技术位列世界前三;威斯派尔成为全国第一家AMB覆铜陶瓷基板全流程生产厂商……一大批科技企业集群向新,勇挑大梁,成为“打头阵”的“急先锋”。
“今后车间主任可以是机器人!”位于川姜镇的蓝丝羽家纺公司董事长俞建辉告诉记者,通过数据分析建模、生产流程再造,智能车间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生产资源能耗降低36%,成品入库合格率提高至99.6%,实现传统家纺向高端智能家纺转型。目前,已与“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联手,打造适用于家纺生产环节的具身机器人,协力打通制约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的堵点卡点。
创新“底座”越坚实,产业“地标”越拔高。去年,通州区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象屿海洋装备入选国家级5G工厂,4家企业入围省潜在独角兽企业,新认定“智改数转网联”项目353个、省星级上云企业302家。
揽才聚智,书写产创协同“双城记”
身为磁擎科技CEO,黄振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今年,他将产品核心部件硅钢片的测试,交由通州本土制造企业通达动力负责,更加频繁地往返于沪通两地间。
在高校资源密集地研发,结合本地产创优势产业化,这样的产创协同“双城记”精彩起笔,渐入佳境。目前,通州在上海、西安、武汉建成3个“科创飞地”。其中,西安创新港已成功孵化8个科创项目,均已落户南通高新区,一张覆盖全国的“离岸创新网络”实质性运转。
走出去“链”科创资源,请进来“搭”平台载体,通州产创融合“好戏连台”:牵手华为规划建设长三角首个200PFLOPS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为“人工智能+制造”提供底层支撑;与上海嘉定工业区、浦东新区高桥镇建立共建协作机制;与上海交大共建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南通高新区等3个板块与接力空间孵化器等3家上海科创载体对接,共建“沪通科创园区协同创新联盟”,跨江融合层次更深、水平更高、领域更宽。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通州区广聚“第一资源”澎湃向新动能。得益于清华、北航等高校人才支持,海泰光电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四方科技引进专家博士,从一家乡镇企业做到上市;纳琳威用700万元年薪把人才拖家带口挖来……围绕半导体材料及装备、金属铸轧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链,通州已建成26家博士后工作站,出台“百博汇通”计划,力争3年内引育超百名博士扎根创新链、赋能产业链。
招人才就是招项目,抓人才就是抓未来。今年以来,通州创新“未落地先评审”机制,取消“注册”“验资”“社保”等人才项目申报评审条条框框,提前“锁定”人才项目。全年确保新引进高层次人才60名以上、科创项目150个以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世停 贲腾 通讯员 吴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