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低空经济发展为青年开辟新舞台
更新时间:2025-04-09 08:00 浏览量:7
中国民航局近期向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颁发了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以下简称“OC”)证书。随着OC证书正式落地、首款新能源轻型运动类飞机开始批量交付、城市空中交通试点启动……近期,低空经济不断传来新动向,越来越多的产品加快融入城市与民生场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首次将“低空消费”纳入国家顶层设计,提出要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中国民航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透过这场由万亿市场驱动的“天空革命”,我们看到低空经济正以新质生产力之名为青年开辟发展新路径。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突破下,青年投身低空经济发展事业正当其时。
人才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几年前,低空旅游还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众市场。2024年起,低空经济热度迅速攀升,相关行业对于飞行员、飞控手、飞行器研发等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业内数据估算,目前低空经济催生出的新岗位,仅无人机操控员这一项就有100万的人才缺口。今年两会期间,着眼解决低空经济“人才荒”问题,多位代表委员建言献策。低空经济催生的诸如无人机操控员、低空交通管制员等一系列新兴职业,具有鲜明的技术密集性,促使教育模式必须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向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范式转变。今年三月,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联合发布《低空经济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誓言三年时间培养一万名会造飞机的超级人才,通过打破学科围墙、建立云端虚拟实训平台、深化产教融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理论+实践”的全面锻炼。
广大青年可在城市低空经济布局建设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个人价值。当前,一些地方基于城市群、都市圈,推动无人驾驶区域协同,促进与周边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合作,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低空经济产业,加快实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如深圳近年来陆续发布《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多份产业规划和地方法规,引培低空经济链上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扩大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完善产业配套环境。这为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这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高校和企业要通过构建“三维联动”育人生态,共同推动低空经济实践育人落地生根。政府需发挥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作用,通过建设低空基础设施、拓展应用场景等举措,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引进专业师资力量,建设实训平台,培养符合低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则应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共享设备、共育人才等方式,将产业最新技术、标准和需求引入教学过程。这种深度融合印证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代价值,也让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
低空经济不仅是对产业发展格局的重塑,更是对青年职业观念的重塑。它要求青年在就业选择时主动拥抱新兴领域,将个人职业追求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青年需要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既要掌握相应的科学技术,又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在低空经济的浪潮中找准定位,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发展的大蓝图。
未来,随着低空经济的持续升温,我们相信,这片“天空之城”将成为青年成长的新蓝海,为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