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双杀叠加美元指数已跌破100,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还能舞多久?
更新时间:2025-04-11 14:04 浏览量:5
2025年4月10日,全球金融市场迎来了一场剧烈震荡:美元指数自2023年7月以来首次跌破100大关,美股三大指数同步暴跌,道琼斯指数单日重挫超千点,纳斯达克指数跌幅更达4.31%。与此同时,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4.48%,三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5%。这场罕见的“股债双杀”背后,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成为众矢之的。当经济衰退风险与政策混乱叠加,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还能持续多久?
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正在快速恶化。尽管3月核心CPI同比上涨2.8%,显示通胀压力未消,但制造业活动和消费支出数据已显疲态。摩根大通最新报告指出,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已高达60%。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直接反映在资产价格上:标普500指数能源板块单日暴跌6.4%,科技板块下跌4.55%,特斯拉、英伟达等巨头股价跌幅超7%。国债收益率飙升与股市暴跌并存,凸显市场对“滞胀”风险的担忧。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政策矛盾。美联储虽维持利率不变,但市场已开始押注降息,导致美元作为高息货币的吸引力下降。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却在加码贸易保护措施,试图通过“对等关税”扭转贸易逆差。前财长耶伦直言,此类政策是“严重的自我伤害”,可能造成200万人失业和家庭收入缩水。这种政策与市场预期的背离,正在加速资本逃离美国市场。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曾被视为提振美国制造业的利器,但现实数据揭示了其破坏性后果。以2025年4月实施的“对等关税”为例,美国对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普遍提高至25%-45%,直接导致企业成本激增。特斯拉等依赖全球供应链的科技企业首当其冲,其上海超级工厂的零部件采购成本上升12%,被迫削减产能。更严重的是,关税战引发报复性措施——中国对美农产品加征关税后,爱荷华州大豆出口量同比暴跌34%,农场主破产率创十年新高。
关税政策的政治代价也在显现。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警告,政策混乱已导致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2020年疫情初期水平。民调显示,67%的中小企业主认为关税损害了自身利益,这一比例在摇摆州甚至高达72%。若经济衰退成为现实,特朗普的选民基本盘恐将松动。
美元指数的暴跌(现报99.886)不仅是短期市场情绪的体现,更暴露了美元主导地位的裂痕。一方面,欧元、日元等货币强势反弹——欧元兑美元上涨1%,日元兑美元涨0.7%,反映出市场对欧洲央行加息和日本央行退出超宽松政策的预期;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离岸人民币汇率升破7.3,中国国债被纳入全球三大债券指数,吸引超千亿美元资金流入。这种多元化趋势削弱了美元的“避险货币”功能。黄金价格突破3230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而美元却未能从地缘政治紧张中获益,反而因美国经济脆弱性暴露遭抛售。高盛分析师指出,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已从2001年的73%降至58%,未来五年可能跌破50%。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空间正在收窄。从经济层面看,美联储若被迫降息救市,将进一步削弱美元;若坚持高利率,则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攀升——目前美国企业债规模达12万亿美元,其中15%为BBB级“垃圾债”。从政治层面看,2025年中期选举临近,共和党在铁锈地带的支持率已下滑5个百分点,农业州的抗议活动此起彼伏。
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往往难以为继。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导致全球贸易萎缩66%,最终被罗斯福政府废除;2018年特朗普对华关税也以“阶段性协议”收场。当前,美国商会已联合沃尔玛、亚马逊等200家企业发起游说,要求暂停新关税。若美股继续下跌、失业率突破5%阈值,政策转向或成唯一选择。
美元指数跌破100,既是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投票,也是对单边主义政策的审判。当“美国优先”演变为“美国孤立”,当关税武器反伤本国经济根基,特朗普的贸易大棒终将难以为继。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早已开始——从欧元区的复苏到人民币国际化,从黄金暴涨到数字货币兴起,世界正在寻找美元之外的答案。对于美国而言,放下关税大棒、重建多边合作,或许才是避免“硬着陆”的最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