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欣赏巴中 · 第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② | 金戈铁马八百秋——巴国的诞生、兴盛与灭亡

更新时间:2025-04-12 15:21  浏览量:5

北纬30度,古老的金字塔,诡异的百慕大,神奇的玛雅文化,遥远的巴国,都位于这条纬线上。巴人,用虎纹、青铜、戈剑演绎出近八百年传奇大戏。

一场“战舞”诞生一个诸侯国

“嘿!”“嘿!”头蒙面具,身穿豹皮,手持白虎楯牌,一群人跳跃呐喊,击楯高歌,节奏铿锵势如排山倒海……这是2024年国庆贵州“村超”上《巴渝舞》表演的一幕。

巴渝舞(资料图)

这台来自巴中市南江县的节目,再现了三千多年前巴人在牧野之战中冲锋陷阵的场面。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领诸侯联军讨伐商纣,将士们敲击兵器高歌,以雷霆之势杀向商军。商军以为神兵天降,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倒戈。

那些视死如归的勇士,给予商军最后“致命一击”。周武王登基,为褒扬巴人立下的赫赫战功,分封巴子国,为西周开国71个诸侯国之一。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麾下的巴人在与楚军作战中,手持板楯和兵器,高唱战歌,杀向敌军,赢得胜利。刘邦高兴地说:“这是武王伐纣所唱的歌谣啊!”他很喜欢巴人气势恢宏的战前舞,将其引入宫廷,命令乐工习练,后世谓之“巴渝舞”。

据南江县文化馆馆长张金成介绍,《巴渝舞》已演出了10多年,成为南江县乃至巴文化交流的必演节目之一。“为了表现好这个舞蹈,我们查阅了《华阳国志》等大量地方志,并请教了相关的民俗研究专家,节目经过了多次改进和提升。”

一次“结盟”凸显巴国雄心

时隔两千多年,宣汉巴人博物馆里巴人标志性兵器——青铜柳叶剑早已布满铜绿,但柳叶形的剑刃依然锋利。

专家研究后发现,巴人柳叶剑中的青铜含量偏高,所以非常坚硬、锋利。按理说,剑“一寸长一寸强”,武器越长越有利。但是迄今为止巴地出土的柳叶剑最长才58.3厘米,相比其它地方的剑要短很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巴人特别擅长于短兵相接和近身格斗。

巴人作战(连环画)

这些短小锋利的兵器,多装饰有虎纹。巴人以虎为尊,最远可以追溯到巴人首领廪君死后化白虎的传说,所以巴人在器物上多烙刻虎纹。他们深信,手持饰有虎纹的兵器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震慑住敌人。锋利的兵器,让彪悍的巴人在战场所向无敌。

长期从事地方志和巴文化研究的彭从凯先生认为,巴中已经在擂鼓寨、阳八台、月亮岩和断渠等地发现新石器时期古人类聚落遗址,但是尚未出土过春秋战国时期类型较丰富的青铜器,所以未来有必要加强巴中境内有关巴文化元素的发掘与研究。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礼崩乐坏,诸侯不听周天子号令,巴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急剧膨胀。为扩张版图,巴国与楚国结盟。巴楚联军先是赢得伐邓(邓国)的胜利,然后横扫江汉,北进中原,讨伐申国(今河南南阳市北)。

巴、楚联手灭掉了庸国。公元前611年,庸人率群蛮叛楚,楚军与之作战,七战皆败。危急之时,巴军、秦军驰援楚军,于是反败为胜。此役,巴国从陕东南扩张至鄂西北,深入到大巴山东缘,为日后转入川东奠定了基础。

巴人作战(连环画)

巴国鼎盛时期,疆域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西至僰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今重庆涪陵和贵州思南地区),覆盖了今天的重庆、川东北、鄂西和陕南一带。巴国物产丰饶,不仅盛产稻米蚕桑、丝绸茶叶,还出产盐、铁、丹砂等矿产。

而巴中,自始至终都处在巴国之中。

一次“失信”成就一位英雄

巴人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忠君爱国。每到国家危急关头,都有他们慷慨赴难的身影。

左手弯弓,右手竹简,亮甲明盔,威风凛凛……巴城草坝街这尊严颜像远近闻名。作为历代巴人眼里的“守护神”,严颜“宁做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的事迹在巴地流传广泛。

殊不知,严颜还有一位同乡更为出名,他就是巴蔓子。

巴蔓子(连环画)

公元前4世纪,巴国发生内乱,生灵涂炭,将军巴蔓子紧急向楚国借兵平乱,许诺事成后割让三座城池为代价。内乱平息后,楚国派使节索要城池。巴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于是说:“把我的头带回去谢楚王的借兵之恩吧!”说罢,挥剑自刎。楚使捧着巴蔓子头回国复命,楚王感慨地说:“若果能够得到像巴蔓子这样的忠臣,要几座城池有什么用呢?”于是以上卿之礼厚葬巴蔓子的头颅。巴国举国悲痛,同样以上卿之礼厚葬了巴蔓子的身躯。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感念巴蔓子、严颜二将军“意怀忠信”,赐名临江为忠州(今忠县)。由于巴蔓子忠君爱国,后世为他建“巴王庙”,历代香火不绝。旧时农历三月初四,忠县要举行隆重的“三月会”,祭奠巴蔓子。

“霸业久销沉,楚子何曾留寸土;荒坟犹耸峙,将军依旧镇三巴。”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巴蔓子不仅是巴人“忠勇信义”的化身,更是从将军升格成为“巴王”。

一支“救兵”终结巴国风云

公元前316年,米仓古道上,数匹快马向北疾驰。巴国使者带着巴王的求救信急赴秦国。

此时的巴国衰落已久。最初巴楚结盟的目的,是利用对方力量扩张版图,谋求区域霸权,这就决定了联盟的暂时性和不稳定性。尽管他们曾联合伐讨邓国、申国,灭掉了庸国,楚国还帮助巴国平息了内乱,甚至两国王室还有婚姻关系。但该来的终究要来。

在经过楚武王、楚文王两代经营之后,楚国国力空前增强,意欲独霸江汉北上中原、图谋中原霸主的野心更加明显。而对于虎踞汉水之西的巴国来说,巴楚联盟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东出汉水,扩张领土,并谋求区域霸权。

巴楚矛盾爆发在所难免。最初,巴楚交锋,互有胜负。公元前477年,巴国起倾国之兵伐楚,包围了楚国鄾地(今湖北襄阳东北)。楚惠王任命子国为主帅,率领大军迎战。最终,楚军大败巴军。面对楚军凌厉的攻势,巴国不得不放弃汉水、大巴山之间的土地南迁。为了抵御楚国,巴国在长江一线设置弱关、江关和阳关三道防线,但无法阻挡楚军西上步伐。巴国节节败退,五易其都,先后在枳(今重庆涪陵)、平都(今重庆丰都)、江州(今重庆)、垫江(今重庆合川)、阆中(今四川阆中)建立都城。

但巴国进入四川盆地后,与近邻蜀国在利益上产生矛盾,甚至爆发冲突和战争。刚好此时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策略,在楚国、蜀国夹击之下,巴国不得不交好秦国来制约楚国、蜀国。

公元前316年,蜀王伐苴侯。由于苴侯与巴王友好,故逃往巴国。眼见蜀军来势汹汹,巴国遂向强大的秦国求救。很快,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率领大军经金牛道南下。

巴王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求救竟成了“引狼入室”。在灭掉蜀国之后,张仪贪图巴国的富饶,率领秦军挥师东进,攻取巴国重镇江州和阆中,俘虏了巴王,灭掉了巴国。秦惠文王封巴王为“君长”,设置巴郡,郡治江州,巴蜀大地正式并入中原政权版图。

巴国近八百年风云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