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非遗作品荣膺全国大奖,亮相国际舞台!
更新时间:2025-04-13 08:43 浏览量:14
在刚刚落幕的第五届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国非遗总展示活动中,绵阳市非遗传习基地—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鑫田粮艺社团以匠心之作《二十四节气》惊艳亮相,从全国优秀非遗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全国二等奖。这是绵阳地区唯一入选本次国家级展示的非遗进校园项目,作品还将登上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国际文化交流舞台,让绵阳非遗的多彩魅力华丽绽放。
以匠心守初心二十四节气“活”了!
本届活动共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上千个非遗项目申报,经过专家评审团的严格遴选,最终仅有40个精品非遗项目获得全国总展示资格。获奖作品《二十四节气》以20余种天然谷物为媒,绵阳市级非遗传承人潘德贵老师带领学生历时三月精雕细琢,创新演绎传统农耕智慧。通过五谷粮食的天然肌理与色彩,立体呈现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展现自然时序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生,让古老的节气文化在五谷芬芳中重获新生。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是绵阳市第三批“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挂牌学校。从2017年开始,该校将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引入课堂,并纳入学校选修课课程计划。这种"粮食作画、五谷成诗"的艺术形式,正是学校独创"双师型"非遗教学模式结出的硕果——由非遗传承人与专业美术教师联袂授课,通过"识粮-制粮-创粮"三维育人体系,让传统文化在少年手中焕发新生。
全国获奖绵阳非遗的“破圈”之旅
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非遗总展示中,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的作品从千余件参赛作品中突围,与全国各地40个精品非遗项目同台竞技。评委们赞叹:“《二十四节气》不仅展现了绵阳非遗项目高超的技艺,更难能可贵的是让孩子们成为非遗传承的‘主角’,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
这份荣誉背后,是绵阳市非遗中心“非遗在校园”成果的集中体现。近年来,绵阳通过“非遗+教育”“非遗在校园”模式,让川剧、羌绣、粮艺、剪纸、草编等多个在地非遗项目走进课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非遗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让绵阳市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和美育教育成果能走出绵阳、走向全国和国际舞台。绵阳市非遗中心主任陈黎明表示:从涪江到松花江,这副作品承载着绵阳非遗的初心,实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奔赴”。非遗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盛宴。本次获奖,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用创意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这正是‘非遗在校园’最动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