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夫妇二人被熊活活吃掉,共舞13年只换来最后6分钟惨叫!
更新时间:2025-04-13 12:06 浏览量:5
2003年10月,阿拉斯加卡特迈国家公园的秋日显得格外萧瑟。一架小型飞机掠过灰蓝色的海岸线,飞行员按约定来接一对露营的夫妇返程。然而当飞机降落在预定营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脊背发凉:帐篷支离破碎,帆布碎片撕扯得到处都是,潮湿的地上散落着人类的肢体残块,一只体型庞大的灰熊正低头啃食着什么,听到飞机声才慢悠悠地抬起头,嘴边还挂着血迹。
这就是震惊全美的灰熊人蒂莫西·特雷德威尔和女友艾米·胡格纳德的最后归宿,一场持续13年的人熊亲密接触,最终以最惨烈的方式画上句号。
1、
1957年,蒂莫西出生在纽约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他各方面都很出色。是学校里瞩目的跳水冠军,走到哪里都是焦点。上大学后,学校里人才太多,他开始放飞自我,今天说自己是英国孤儿,明天又自称来自澳大利亚。他以为,只要做一些有争议的事情,总能吸引别人的关注。
他梦想进入演艺圈,为此努力了很久。但1985年,他错失了在热门情景喜剧《干杯酒吧》中饰演伍迪的机会,从此一蹶不振,开始用毒品和酒精麻痹自己。
1989年,一次注射违禁品过量差点丢了小命,醒来后他望着医院的天花板,突然决定改变人生。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搬到阿拉斯加。
2、
1990年的一个清晨,宿醉未醒的蒂莫西走出帐篷,突然与一头正在觅食的灰熊四目相对。那一刻他僵在原地,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然而灰熊只是看了他一眼,转身离开了。这次奇妙的邂逅像是命运的指引,他突然觉得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保护这些被误解的巨型生物。
从此,他每年夏天都会背着行囊来到卡特迈海岸,在一个经常有熊群出没的草原大绿地扎营。他观察熊的生活习性,用摄像机记录它们的日常,甚至给每只熊起了名字。
1997年,他把自己的经历和对熊的福安查,写成了一本《灰熊之间》的书,书中满是对灰熊的热爱:它们不是凶残的野兽,而是我在荒野中的朋友。他认为自己与熊建立了特殊的个人联系,这种信念和亲密的错觉,让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了13年。
3、
随着时间推移,蒂莫西对灰熊的信任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他会靠近正在进食的熊,甚至伸手抚摸小熊的绒毛。他在日记里写道:它们能感受到我的善意,我们之间没有隔阂。
但生态学家却对他的行为非常担心,阿拉斯加科学中心的汤姆·史密斯多次警告:灰熊是野生动物,它们的行为不可预测,蒂莫西的所作所为违反公园规则,骚扰动物,干扰自然。然而蒂莫西充耳不闻,他觉得这些科学家不懂他与熊之间的感情。
2001年,蒂莫西终于名扬天下了。随着纪录片《灰熊人》的拍摄,他开始受到媒体关注,很多电影和媒体找他宣传,到处都是他的采访和报道文章。这也算实现了他早年的明星梦。
4、
成名后的蒂莫西也越来越大胆,每到换季的时候,蒂莫西就会跟着熊一起搬迁。沿着海岸线一直追到卡夫利亚湾。那里是一大片灌木林地区,有更多灰熊的踪迹,遇到熊的几率也更多。
蒂莫西兴奋地形容,自己来到了熊的迷宫。他在这里拍摄了100多个小时灰熊的镜头,吸引了无数人着迷。
这时候,他的女友艾米·胡格纳德 (Amie Huguenard)也来到了身边。艾米是一个医生助理,一开始被蒂莫西的热情感动,于是跟着蒂莫西一起去野外观熊。但她发现,现实中的熊远不像蒂莫西描述的那样友好。在日记里,她写道:当熊靠近时,我的手心全是汗,那种来自本能的恐惧无法克制,我真的想离开这里。但是,为了男朋友,她还是坚持了三年。
5、
2003年秋天,蒂莫西和艾米搬迁到卡特迈国家公园,在一条有很多鲑鱼的溪流附近扎营。这条溪流是著名的捕食点,灰熊经常在这里抓鱼。
在小溪边观察了几天后,艾米似乎预感到了危险,她在日记里面写,每次看到熊的时候,都会觉得“不舒服”,很想快点离开卡特迈。于是,两人原本计划9月26日返回加州,但却因为机票涨价问题,和航空公司发生了争执,他们不得已推迟一周返程。
这个季节,正是灰熊为冬眠储备能量和肥膘的时候,不仅攻击性大大增强,而且会尽可能多地吃掉猎物。更危险的是,蒂莫西他们夏天观察和熟悉的那批熊已经进入冬眠。这时候在营地周围游荡的,是一群他们从来没接触过的新面孔。
蒂莫西自己似乎也察觉到了危险。后来,在蒂莫西拍摄的一段录像带中发现了一段视频,视频里一只熊潜入河中,去捞一块漂在水面上的死鲑鱼。镜头随后切换到蒂莫西,他说,他并不完全信任那只熊。他没有解释为什么,人们猜测,大概是在与这些生物相处了十多年时间,他已经可以识别熊的某些行为,并能判断哪些行为更有敌意。
然而,他们的预感和知识没能救下他们的生命。
6、
10月6日,预定的返程日期终于到了。飞行员按约定时间赶到营地附近,但却迟迟不见两人身影,唯一的生物迹象,是一只在树林里吼叫的熊。
飞行员打电话叫来公园工作人员,几人小心翼翼地去蒂莫西的营地查看,却发现了让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被撕成碎片的帐篷倒在一边,地上躺着蒂莫西残缺的头颅,旁边散落着一只前臂和手,上面挂着他从不离身的旧手表。不远处的灌木丛里,艾米的遗体一部分已经被树枝和泥土掩埋,这是灰熊掩藏食物的典型行为。为的是不让其他熊发现,以后再回来享用。
公园工作人员赶到后,发现一头成年灰熊在营地附近徘徊,显然是在护食。为了取回夫妇两的遗体,工作人员只能将这头熊射杀。然后另一头年轻灰熊冲过来想袭击工作人员,也被击毙。
经过解剖,在成年灰熊的胃里发现了人类的手指、四肢残块和衣物碎片,这正是蒂莫西和艾米的遗物。但那头年轻灰熊还没来得及解剖,就被其他野生动物吃掉了。
7、
管理员还在现场找到了蒂莫西的摄像机,摄像机的盖子没有打开,因此没有拍摄到任何画面,但是却录下了长达6分钟的音频。
录音里,能听到蒂莫西大喊艾米帮忙,艾米拉开帐篷的拉链出来,慌乱地叫蒂莫西:装死!快装死!接着是熊的咆哮和撕扯声,蒂莫西的惨叫此起彼伏,但最后声音越来越小,熊也停止了攻击。
但这时候蒂莫西还活着,录音里能听到蒂莫西和艾米小声交流,判断熊是不是离开了。随后,艾米想去查看伤势,却引发了熊的再次攻击。艾米退回帐篷,蒂莫西尖叫着求艾米拿东西打熊,然后艾米也大喊蒂莫西反击。
从录音里可以听出,蒂莫西的死亡过程漫长且痛苦。可以听到熊咕噜咕噜的声音和咆哮,接着是蒂莫西渐渐消失的尖叫,熊把他叼进了灌木林。
而艾米歇斯底里的尖叫一直持续到摄像机电池耗尽,她的声音后来被认为是一种捕食者呼叫,专家推测,正是这种类似受伤动物的声音,让熊返回杀死了艾米。
如今,这盘录音带由蒂莫西的好友朱厄尔保管,她说自己从未听过这盘磁带,不忍心也不敢听。
为了拍摄纪录片,导演赫尔佐格曾听过片段,事后他面色苍白地说:那是我听过最恐怖的声音,一种对自然法则的绝望呐喊。
8、
事后,警方和生态学家展开调查,发现这场悲剧其实早有预兆。蒂莫西多年来违反公园规定,在禁止露营的区域扎营,还多次投喂熊群,导致他们对熊没有足够的警惕。
秋季的鲑鱼溪流,是灰熊的重要食物来源,此时的熊处于食物保卫期,任何靠近的生物都会被视为威胁,而蒂莫西和艾米,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
他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汤姆·史密斯在报告中说,首先是将野生动物拟人化,认为熊能理解人类的情感。其次是低估了自然的残酷,灰熊的攻击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出于生存本能。
这起事件震惊了全球,有人称蒂莫西为英雄,认为他用生命唤醒了人们对灰熊的保护。但更多人认为这是一傲慢导致的悲剧,人类永远无法真正理解野生动物,所谓的亲密接触不过是危险的自我欺骗。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不是对英雄的崇拜,而是对自然最基本的敬畏:当人类走进荒野,不是去征服,而是去学习如何谦卑地存在。蒂莫西的悲剧也提醒我们,任何超越界限的热爱,都可能变成致命的错误,而尊重自然的规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