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韩愈的这首诗才是真正的经典,短短28个字,鼓舞世人千年
更新时间:2025-04-17 14:38 浏览量:11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宋代:曹豳《春暮》
豳:念bīn
暮春时节,桃李花、樱花、梨花、海棠花,花瓣纷纷开始零落,像一场无声无息的告别,轻轻飘散在风中。
杜甫曾经感叹"一片花飞减却春",此刻这飘零的花瓣铺满了小径,每一片都在诉说着春光的流逝,但是龚自珍也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奔向大地的花瓣,每一片都在酝酿来年的芳华和璀璨。
一望无垠的田野里,辛勤的农人们正在田间忙碌,一排排新苗排列成行,在阳光下泛着嫩绿的光泽;峰峦叠嶂的春山之中,犹如燎原一般的青青之色,把整个春山笼罩,绵延起伏一直伸向看不见的远方。
胆小的黄鹂鸟隐藏在浓密的树荫,很少能听到它们清脆悦耳的叫声,但是傍晚时分青草池塘边上却可以听到阵阵蛙鸣。
暮春的景色总是这样矛盾的存在,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又有“绿阴冉冉遍天涯”的生机,在凋零与新生之间,完成着生命永恒的循环。
曹豳的这首《春暮》相对冷门,却也写出了暮春的繁华与热闹。接下来,分享一首韩愈的《晚春》,传唱千年依旧经久不衰,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寓意也更加积极深刻。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韩愈《晚春》
韩愈,字退之,他出生在河南,自称韩昌黎,因为他的郡望地是河北昌黎县,后人尊重他本人的意愿,称他为昌黎先生。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一直稳坐在第一把交椅。他的一生除了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两个好朋友之外,还有两个特别要好的发小,那就是张籍和孟郊。
《唐书》中曾记载,“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
意思是说,韩愈晚年官越做越大,但是他却真正做到了“苟富贵,无相忘”,为了推荐二人走向仕途,韩愈是操碎了心。
后来张籍通过科举成功晋级官袍加身,但是孟郊却一次一次科举失败,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最后做了一个小小的溧阳县尉。
孟郊从小性格孤僻寡合,但是韩愈却在《醉留东野》一文中说: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
东野是孟郊的字,可见韩愈对孟郊的情深义重,甘愿化身为白云追随于左右,这样深厚的友谊,世间可以比拟的,也就只有李白和杜甫,白居易和元稹了,也正是因为韩愈这样的大力推荐,孟郊的诗名才得以名扬天下。
这首《晚春》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当时的韩愈49岁,在朝廷担任太子右庶子,一个为太子服务的属官,这位年近半百的诗人,他心中的晚春会是怎样的景致呢?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花草树木感知到春天将在不久后归去,时令即将踏入夏季,为了挽留春天,它们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使出浑身的解数,竞相绽放,展现出最绚烂的姿态,想要把春天定格在这一刻。
所到之处,目之所及,皆是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它们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竞赛,看谁的颜色更加娇艳,谁的花香能飘得更远,每一朵花都在深情地诉说着对春天的眷恋。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指的柳絮,古人称柳为杨柳。
苏轼有佳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里的杨花就是柳絮,它并不是真正的花。
榆荚:指的榆钱儿,榆树结的果实,刚长出来的榆钱儿青翠,摘下来可以和面,上锅蒸熟,再蘸着调料吃起来很香。
杨花和榆荚比不上百花的“才思”,也就是说我们既没有娇艳的色彩,也没有醉人的芬芳,但是我们也格外爱惜这短暂的春光,要与春光一同起舞。
于是化作茫茫白雪与百花一竞芳菲,我不跟你比红,也不跟你比绿,我跟你比一比这漫天飞舞的姿态。
这两句千古经典,寓意非常地积极,正如袁枚的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虽然不如牡丹高贵,但是我也要在春天,展现我的青春色彩,彰显我的青春活力。这样才不算辜负了春天,辜负了生命。
或许正是这首诗所蕴藏的鼓舞人心的春天力量,才使得这首诗传唱千年吧!
图片原创,请勿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