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放大招让非遗破圈
更新时间:2025-04-22 14:01 浏览量:3
00后放大招让非遗破圈(主题)
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实习生 武昱含 岳帅祺
美国网红“甲亢哥”瞪大双眼,将脸贴到00后川剧变脸演员谢同心的面前。就在“甲亢哥”眼皮底下,谢同心瞬间变了一张脸谱,此后直播间被“Chinese magic(中国魔法)”的弹幕淹没。近日,大量和谢同心一样的00后非遗传承者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有的人将机械元素融入千年傩舞,有的人制作出会扇翅膀的绒花蝴蝶……他们将二次元等新元素与非遗传统相结合,让“00后接管非遗传承”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传承衣钵 中国00后变脸技艺惊呆美国网红“甲亢哥”
“这简直是真实的魔法。”一名法国网友在直播中看到美国网红“甲亢哥”在上海观看中国演员的川剧变脸后发出感慨。
直播中,演员身着川剧传统服装,多次示意“甲亢哥”可以贴脸观看。“甲亢哥”虽然多次将自己的脸贴到演员脸边,却仍无法弄清楚演员是如何在转瞬之间完成变脸的。在表演中,演员还会在“甲亢哥”等人拉住演员双臂的情况下完成变脸,精彩的表演让“甲亢哥”连连惊呼“中国戏曲真是太棒了”。
在海内外社交媒体上,包含这段川剧变脸表演的“甲亢哥”游上海视频总播放量超2000万次,在评论区留言的大部分观众为外国人。一名葡萄牙网友表示,这段变脸表演视频让他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未来希望能来中国学习变脸和中国戏曲。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名震惊了无数国际网友的变脸演员,是来自江苏徐州的00后谢同心。
谢同心说,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会变脸。多年来他跟随父亲去各地表演时,会在一旁观看,慢慢地喜欢上了变脸,并跟着父亲学会了表演变脸。他坦言,掌握好变脸这门技艺并非易事。“变脸的要点就是手速要快,为了练手速,我每天会坚持训练两三个小时。一开始,我觉得变脸很枯燥,经过父亲的耐心指导,我慢慢沉浸其中,也就不觉得枯燥了。”
谢同心在最开始外出表演时,也出现过紧张甚至失误。“变脸是有机关的,并且有针对这些机关的固定顺序。有一次台下观众很多,我心里多少有些紧张,结果变出来的‘脸’就卡在了我的脸上,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表示,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自己已经基本克服了紧张情绪,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了。
谢同心在表演时让“甲亢哥”贴脸观看吸引了大量海外网友的热议。他表示,这次表演不仅在海外火了,老家的村子里也都知道了。“家里人和好多邻居都夸我,说我传播了中国文化,让我感到非常骄傲。能够把中国特色的变脸技艺带到世界上,我之前的苦练都值得了。”
不懈努力 利用碎片时间练习面塑作品视频点赞量超10万次
近年来,有不少像谢同心这样的00后非遗传承者,将年轻人特有的视角和兴趣与非遗传统相结合,打造出了在网上引发热议的“现象级”作品。伴随着这些作品的火爆,“00后接管非遗传承”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榜。多位作品在网上爆火的00后非遗传承者表示,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条轻松的路。他们在向前辈学习、继承手艺的过程中,付出了数不尽的汗水和努力。
今年23岁的李书闯来自河南周口,他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很多面塑作品的视频,如《八仙过海》《四大金刚》等,部分视频点赞量超10万次。
李书闯回忆说,他从小就喜欢捏人物,“小学的时候我每天只有一块钱零花钱,别的小朋友去买零食、买玩具,我会攒下来买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做成各种形态的小人,虽然当年的作品很幼稚,但也赢得了很多人的好评。”
上大学之后,李书闯决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非遗面塑。“当时妈妈说,我在读大学,又要学面塑,问我到底要学什么?”虽然母亲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在父亲的支持下,李书闯到广东拜非遗“萧派面塑”传承人萧占行为师。
学习的过程中,李书闯发现面塑是一个需要下功夫、精心制作的技艺,每天都要揉、捏、搓、点、削,“万事开头难,当时做人物的脸部是最难的,我要花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做好一个。”如今,李书闯仍在坚持上课之外的碎片时间练习面塑,为此常常会练习到凌晨时分才睡觉。
经过不懈努力,李书闯的作品获得了很多网友的认可。2024年,他带着自己的面塑作品《五爪金龙》登上了央视热播节目《2024年中国诗词大会》,让面塑通过更大的舞台传播给年轻观众。
来自河南的00后王岐洋从小和父母学习非遗糖画,在他印象中,其父亲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画出精妙的糖画。“我小时候很期待逢年过节的庙会,那时候爸爸会带着我去庙会画糖画。庙会上人山人海,我爸爸忙得满头大汗,送走一批客人后,马上又围上来一批新的客人。当时觉得爸爸太累了,就说让他休息一下,我来替他画一个,就由此开始画上了糖画。”
平时他会一次性熬制100斤左右的糖浆备用。绘制前,他用小圆勺舀起糖浆,凭腕力带动勺子,画出想要的图案。让王岐洋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在画糖画时,一位母亲带着孩子经过。“这位母亲对孩子说:‘你以后要是不好好学习,就会像他一样。’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触动,我决心一定要把糖画画好,让别人对我刮目相看。”
如今,王岐洋绘制的糖画作品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有视频点赞量超10万次。“以前人们说糖画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现在也在尝试用各种方法延长糖画的保存时间,比如之前我在创作一个糖画动漫人物后,对其进行了密封性保存,目前这件糖画已经顺利保存1年多了。”王岐洋说。
锐意创新 将机械元素融入千年傩舞让非遗变得很酷
有网友热议00后非遗传承者富有创新精神,作品让人耳目一新。除了动漫人物的糖画,一些传承者还创作了带有机械元素的传统舞蹈,或者由电机带动可以扇翅膀的绒花蝴蝶。网友称“这样的创新让非遗变得很酷,很有个性”。
傩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文旅厅官方网站此前发布的文章介绍,傩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舞者头戴面具,以古朴的舞蹈表达着千年来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古老的舞蹈,被来自福建福州的00后陈楚念带到了课堂上。今年3月,一段他在教室里为同学表演傩舞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了超7000万次播放。陈楚念说,福建有着历史悠久的民俗仪式,在这份文化传统的滋养下,他从大二开始阅读《中华巫傩文明》等关于傩戏的著作,并开始学习傩舞。
在实践中,陈楚念尝试将一些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机械元素融入傩舞表演之中。有一次,陈楚念在表演中放弃使用鲜花制作的花冠,转而自制了一个带有机械风格的金属花冠,在表演中展示出了“赛博朋克”的元素,获得了大量网友的点赞。
陈楚念说,目前他正在加拿大的高校就读,这样的表演获得了很多外国师生的认可,班上有很多外国同学也因此对中国傩舞产生了浓厚兴趣。“每次创作前,我都会阅读大量史料,从中寻找合适的文化切口,再将我熟悉的现代元素融入其中。这些创新,都是对传统资料不断积累的成果。”
2001年出生的慕容意最早是被汉服和传统饰品所吸引,逐步爱上了中国传统非遗绒花的制作。经过不断自学和多方学习,她逐步掌握了绒花的制作技艺,并将作品的制作过程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其中一款唐风牡丹绒花在B站上播放量超516万次,另有多件作品视频播放量超200万次。
在视频中,慕容意多次在传统绒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获得了很多网友的好评。有一次她给一支常见的钢笔制作了一款丹顶鹤绒花外套,套在笔杆上后,仿佛仙鹤栖息在梅花枝头一般。还有一次,她为制作的绒花蝴蝶装上了电机,蝴蝶的翅膀由此可以自行扇动,仿佛活过来一样。
除此之外,慕容意还非常热衷于将年轻人喜欢的二次元元素制作成绒花作品。近日,慕容意将热播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和敖丙的武器制作成了绒花。有网友看后评论说,两件绒花制作的武器纠缠在一起,仿佛看到了电影中的故事。
慕容意表示,在她看来,绒花的传承中有着“不能变”的部分,也有“可以变”的部分,她的创新是在“可以变”的部分中所展开的。“不能变的,是绒花制作工艺的各项步骤,这些代表着传统技艺环环相扣的根基。”
“最近我在去陕西西安旅行期间,遇到了从事草木染色工艺的匠人,他们染出的丝线色泽自然,我就想未来进一步去创新,将草木染色技艺和绒花制作技艺结合在一起,看看会做出怎样的作品来。”慕容意说。
·专家·
年轻人成为非遗产品主力消费者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库专家、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张毅表示,在日常的工作中,他多次接触到参与了非遗产品设计等工作的00后。相比于前辈,00后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强烈的自信心。
张毅表示,很多00后热衷于购买刺绣类的非遗产品,他们如今也是非遗产品的主力消费者之一,对于非遗的市场需求也有更明确的认知,知道当今时代需要哪些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像糖画动漫人物这样的创新,继承了糖画的技艺,在题材上更贴近当代人的需求,有助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实际上,非遗前辈们也都是在他们的时代,创作顺应那个时代需要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了非遗的生命力。今天00后的创意也是对前辈的继承。”
“非遗创新的基础,是对非遗传统的长期学习和积累。”张毅说,只要不脱离非遗项目的技艺本质,00后们的创新就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
张毅也表示,如今有些非遗项目在技术创新中,会出现和传统技艺区别较大的情况。“云锦制作工艺是一种传统非遗项目,在缂丝时,手工艺者可以按需求对部分丝线进行染色,理论上可以在丝线上实现无数种色彩。如今一些公司会使用数码技术来织造云锦,但一方面图案的设计等都由数字技术来完成,另一方面相应的丝线最多只能使用24种颜色。虽然一次织出的云锦量更大了,但这样生产出的云锦是否还属于非遗产品,就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商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