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人才赋能】班哲:以白马民俗之歌,奏响文化传承动人乐章

更新时间:2025-04-23 10:16  浏览量:1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凝聚合力深入推进人才赋能工程,“文县组工”微信平台开设“人才赋能”专栏,深入宣传我县人才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全面展示各领域优秀专家人才立足岗位发挥作用的生动实践和感人事迹,旨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做优人才发展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欢迎投稿!

班哲,男,藏族,1990年8月生,甘肃文县铁楼藏族乡入贡山人,中共党员,白马藏族民歌市级非遗传承人,现任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艺术团团长。他深耕白马文化十余载,创作演唱白马民歌30余首,多次登上央视舞台,曾先后荣获“甘肃省优秀文艺工作者”“陇南市旅游宣传形象大使”“文县民族团结进步公益宣传大使”等荣誉,是推动白马文化“走出去”的领军人物。

扎根乡土,从山寨走出的文化追光者。自小班哲就浸润在白马文化的艺术海洋中。清晨,他常随祖父在山间放牧,听老人用苍劲的嗓音吟唱古歌“勒”。夜晚,寨子里的火塘边,母亲缝制五彩“沙嘎帽”时哼唱的民谣,成为他最初的音乐启蒙。2014年,他考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舞蹈表演,却因浓重的乡音和未受过系统训练,在声乐课上屡屡受挫。一次课堂展示中,他尝试用白马语演唱民歌,却被同学调侃像“念咒语”。班哲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不是‘落后’,只是需要被听见。”为了精进技艺,假期他每周徒步十几公里,拜访白马老艺人班正联。老人年逾八旬,嗓音沙哑却仍能唱出完整的“勒”。返校后班哲用手机录下的每一段旋律,夜晚在宿舍反复模仿,甚至因练习过度导致喉咙出血。三年间,他整理出200余页手抄唱词,并独创了一套用汉语拼音标注白马语音调的方法。2016年,他牵头组建“白马青年歌舞团”,带着团员跋涉于险峻的山路,走访10余个村寨,最终抢救出濒临失传的祭祀舞“甘昼”。班哲摸着摄像机说:“这些不仅是艺术,更是祖辈留给我们的魂。”

守正创新,让传统民歌焕发时代新声。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流动的河。班哲担任艺术团团长后,尝试将现代编曲融入白马民歌。在创作《白马山寨我的家》时,他陷入瓶颈,电吉他总盖住口弦琴的空灵,流行鼓点与“池哥昼”舞步难以契合。直到一次采风,他偶遇寨中老人用木棍敲击陶罐伴奏,灵感迸发:“为什么不用民族打击乐来替代架子鼓?”最终,歌曲以马头琴铺底,搭配电子音效和原生态和声,取得了理想音乐效果,抖音播放量突破500万,网友们纷纷留言:“原来古老与现代可以如此交融!” 2024年,班哲登上央视“星光大道”,以《白马山寨欢迎你》斩获了甘肃赛区十强,并在后续比赛中凭借原创歌曲《白马人家》摘得周冠军,向全国观众展现了白马文化的魅力。为了更好传播白马文化,班哲参与多部文旅宣传片的演出,推动白马山寨成为“非遗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每逢节庆,他策划的“民歌大奖赛”总能吸引全国各地游客,一位西安游客在体验“池哥昼”面具制作后留言:“每一刀雕刻的都是跨越千年的呼吸。”

薪火相传,做文化传承的“摆渡人”。传承文化,是对祖先智慧和付出的尊重。班哲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2018年成立了“白马文化传承工作室”,每周六清晨,十余名头戴“沙嘎帽”的少年聚集于此,跟着班哲一字一句学唱。而为了让晦涩的古语更易理解,他自创“三拍教学法”,先击掌打节拍,再用汉语拼音标注发音,最后以情景表演诠释歌词意境。学员班玛才让说:“以前觉得祖辈的歌像山雾一样遥远,现在一开嗓就能看见寨子里的星空。”为了更好提升舞蹈训练效果,班哲邀请寨子里的老艺人在火塘边演示“池哥昼”的跺脚技巧,又结合现代编舞设计出“旋转甩袖十二式”,让古老的祭祀舞焕发青春活力。为打破语言壁垒,班哲与西北民族大学专家耗时两年编撰《白马民歌拼音教程》,将30余首民谣转化为图文并茂的教材,如今已在文县12所中小学的音乐课上响起白马童声。在公益路上,班哲的身影同样坚定。疫情期间,他创作的抗疫歌曲《你我同在》以白马语和汉语双语传唱,白马舞者戴口罩起舞的画面登上央视新闻,网友感叹:“传统服饰与防疫装备的碰撞,竟是如此震撼的文明对话。”在歌声和舞蹈中鼓舞人们抗疫的信心。

对于未来,班哲最大的梦想是建立白马文化数字博物馆、创作沉浸式歌舞剧、带领青年艺术团走出国门。今后,班哲将勇担新时代使命传承和弘扬白马民俗文化,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白马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