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成都文创纵谈|从文创大赛到全球舞台 成都如何以创意孵化顶流文创IP?

更新时间:2025-04-23 17:18  浏览量:6

大熊猫,这一诞生于八百万年前的活化石,早已超越生物学意义,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与共情的图腾。从成都平原的竹林到全球数字原住民的屏幕,熊猫IP正经历着类似迪士尼“米老鼠法则”般的IP进化——当一种文化符号能够跨越三代人的记忆,它便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回望全球文创史,日本熊本熊的县域振兴、芬兰姆明的北欧叙事、荷兰米菲兔的极简美学,无不印证着地域文化符号的全球化可能。而熊猫IP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同时承载着东方哲学的“和”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兆示与隐喻。当前,“熊猫+”设计语言正在全球性的米兰设计周、伦敦时装周引发“新视觉东方”风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熊猫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担当着独特的角色,它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

4月22日,“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成果发布会圆满举办,五大奖项和三个特别奖项的最佳及优秀作品在现场悉数颁出。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鼓励参赛者以熊猫IP为核心进行创意表达和艺术重构,广泛征集国内外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大赛共收到来自全球的1.3万余件参赛作品,还吸引了好莱坞精英、红点奖得主等优秀从业者同台竞技,一批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创新性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

一件优秀的熊猫文创作品,关键在于充分挖掘熊猫IP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这就需要结合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创意相融合。通过创意与技术的结合,熊猫IP的挖掘能够超越传统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有全球吸引力和文化深度的艺术形式,不仅为熊猫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全球文化交流打开全新视野。

参照英国BBC《神探夏洛克》对维多利亚时代IP的现代重构,“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同样完成了传统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大赛参赛作品如《羽翼熊猫》雕塑将全身幻化出羽毛的熊猫与赛博格美学并置,《竹韵》数字水墨动画让徐渭笔意邂逅Unity引擎。如同卢浮宫用《蒙娜丽莎:越界视野》VR展重构艺术感知,成都神番&奇影动画团队开发的“熊猫元宇宙”项目通过实时渲染技术,使游客可以在青城山虚境中与唐代《簪花仕女图》里的熊猫嬉戏。通过技术,熊猫文化进入了一个多感官互动的数字时空,打破了文化传递的传统束缚,使其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全球观众面前。

目前,成都熊猫文创产业已形成“实体产品-数字内容-体验经济”三维矩阵。在发展过程中,成都熊猫文创产业不仅注重艺术创作的精神延续,也结合数字化转型推动文化消费升级,成为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产业生态。在这方面,“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是熊猫文创产业深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大赛的作品展示了熊猫这一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的多样表现形式,既注重传统艺术的传承,也融合了数字化技术与现代设计,推动了熊猫文创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在产业转化的前景上,大部分参赛作品可以作为成熟产品,进入到生产和消费体系,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衍生品。

例如,大赛中的雕塑、数字艺术作品等可以转化为文创商品,如熊猫主题的工艺品、家居装饰品、数字艺术收藏等,满足市场对于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言:“城市不会诉说它的过去,而是像手纹一样包容着过去。”熊猫文创的终极使命,或许就是让成都这座千年古城,以毛茸茸的触角感知未来,用竹叶状的密码编译21世纪的东方文明。同时,随着熊猫文创的产业化发展,熊猫IP将从一个单纯的文化符号延伸为一个涵盖多个产业的综合经济体,成为推动成都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傅榆翔(国际跨界艺术家、雕塑家、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雅婷 本报资料图 责任编辑 何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