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让“人机共舞”成为智能制造时代的“黄金搭档”

更新时间:2025-04-24 08:12  浏览量:2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据4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这款WalkerS1工业人形机器人,来自广东深圳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成建制”进入位于浙江宁波前湾新区的吉利汽车极氪5G智慧工厂“打工”。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发展日新月异。从最初的“能跑能跳”到现在“能工作”,从单机实训到群体协作,人形机器人的不断“进化”,正在推开“人机共舞”时代的大门。

从“笨拙”到“灵巧”的蜕变,走出发展之困。近年来,机器人技术以其独特魅力和巨大潜力,正在重塑世界,但其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如2024年7月,优必选WalkerSLite在吉利工厂的首次实训就不顺利:动作迟缓、定位依赖二维码,效率仅达人工的20%。三个月后,升级版WalkerS1交出了搬运速度提升25%、检测精度超99%的答卷。这背后,是数万次高温环境下的步态优化、毫米级柔性抓取的反复迭代。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技术突破没有捷径,唯有数据与应用场景的持续碰撞。”这场从“实习生”到“熟练工”的进化,恰是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挺进的缩影——用耐心打磨技术,用实践验证可能。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合作”助力生产效率跃迁。智能制造的核心,绝非简单替代人力,而是重构生产逻辑。当两台WalkerS1同步抬起料箱、自主避障时,一场关于群体智能的试验悄然展开。优必选打造的“大小脑”架构,让机器人既拥有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超级大脑”统筹全局,又具备“智能小脑”实时调整动作。云端中枢指挥下,多台机器人可毫秒级响应任务分工,将技能“一键复制”至全生产线。吉利汽车工程师徐俊感慨:“群体智能推动的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从‘半柔性制造’到‘全柔性智造’的范式转换。”

从“可用”到“好用”,加速实现量产突围。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技术赋能下,机器人正朝着更加智能和自主的方向加速迈进。比如,Walker系列已在比亚迪、富士康等工厂验证可行性,优必选更以近半营收投入研发,手握2680项全球专利加速量产。然而,人形机器人要真正成为“黄金搭档”,仍需突破两大关卡:一是成本——从“实验室定制”到“工厂标配”,必须跨越性价比鸿沟;二是可靠性——新一代WalkerS2的自主充换电、更高自由度设计,方能赢得用户信赖。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2025关键技术突破、2027产业链成熟”目标,恰为这场突围标注了倒计时。

数十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1协同进行大负载、大尺寸料箱搬运。

可能有人担忧机器人会挤占就业空间,优必选创始人周剑的回应可以消除大家顾虑:“机器人不是取代人,而是成为人的‘智能助手’。”因为人类负责创新设计,人形机器人承担重复性、危险性任务,这样就可以共同推动智能制造升级。你看,在比亚迪工厂,工人与人形机器人并肩作业;在奥迪车间,机器人替代人工执行空调泄漏检测。这并非“取代”,而是“解放”——将人从机械劳动中抽离,转向更具创造性的领域。

智能制造的本质,是让机器更“像人”,但绝不会成为有思想、会创新的“人”。这也昭示着“人机共舞”不再是未来幻影,而是中国制造业向高而攀的坚实阶梯,也将成为智能制造时代的“黄金搭档”。(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