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庆阳丨伞灯舞
更新时间:2025-04-24 13:00 浏览量:1
伞灯舞镇原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地区西南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历史悠久,文化源长,民族民间文化种类繁多、底蕴深厚,在这众多的艺术种类中,伞灯舞是其中的佼佼者。伞灯舞是陇东黄土高原历史悠久的群众性传统民间艺术活动,是集龙灯、伞灯、花钵灯、团牌灯、跳马灯、杂耍及民间小曲吹拉弹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娱乐艺术。伞灯舞萌芽于先周时期,产生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元明清时期达到高峰,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开始与镇原社火相依相随,伴随着镇原社火的表演流传至今。
镇原伞灯舞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自从有了火,先民使用火把狩猎和照明,后来,有了军队,火把作为军队夜行照明的工具。到了先秦两汉时期,军队守长城,驻边关,和匈奴作战,夜巡时,为了防止夜袭,都需要灯火通明,但长城以及边塞地区多风沙、气候异常,为了解决火把随时熄灭的问题,军队发明了灯罩,形似伞状,并绘上图案,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伞灯的形状以及美观程度在唐朝时为兴盛时期,唐朝贞观之治之后,经济繁荣,百姓富足,人民安居乐业,音乐、美术、工艺、农业等都达到艺术顶峰,上至皇帝、贵妃,下至达官贵人出行,都追求随行灯队装饰精致完美,伞灯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伞灯舞也登上了宫廷舞蹈的舞台,并流传到民间,其宏大的气势、磅礴的气势深受人民喜爱,且广为传播,成为大众性娱乐节目。元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民间劳动人民经过各式各样的创新改造,作品创作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扩大和提高,灯的样式也不一而同,舞蹈形式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灯主要还是以伞状为主,表演形式也以方队变换为主,节庆假日张灯结彩,伞灯便成为其中亮丽的风景,而伞灯舞则成为节庆假日汇演不可或缺的节目。
镇原的伞灯舞舞蹈形式都为民间艺人创作,自编自导自演,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灵活多样的表演形式,反映着不同的内容,蕴含不同的深意,体现不同的情感表达生活方式,融合着灵与魂、情与泪,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镇原伞灯舞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繁荣与兴衰,积淀了各个历史朝代的文化艺术符号,是我们研究历史军事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料。
2009年12月,“伞灯舞”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庆阳到底有谁在啊!世界最早“高速公路”展现中国智慧庆阳香包,到底长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