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的另一面,是什么样?
更新时间:2025-04-26 09:24 浏览量:5
他是印象派背后深藏功与名的赞助人,亦是加入印象派并丰富了印象派创作面貌的画家之一,他笔下的都市生活与街景,是19世纪后半叶令人回味的“城市印象”。
不会画画的收藏家不是好金主
1876年,年仅28岁的居斯塔夫·卡耶博特在经历了友人去世后颇感无力,在自己的人生正值盛年之时,他立下遗嘱:
“我将把所有藏品赠送给国家,但是,我不希望这些作品被束之高阁,或者被放到外省的某间博物馆里。我希望它们能被收入卢森堡博物馆,之后进入卢浮宫。所以,我不奢求公众能够理解这些作品,但至少也要等到他们能够接受这些作品的时候,本条款才会生效。”
遗嘱中所提及的藏品均为当时刚刚起步的印象派画家们的作品,其中不乏今日人们耳熟能详的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马奈的《阳台》等名作,这些如今被视为珍品的画作在当时并不被广泛看好,尤其在许多官方或公共机构的眼中,收藏印象派作品甚至等同于是对美术学院的侮辱。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收藏 - 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收藏 - 马奈《阳台》
大环境之下,卡耶博特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收藏标准,家世显赫的他在继承父亲的大笔遗产后彻底实现经济自由,他将投资转向自己一直以来关注着的印象派,开始大力资助印象派中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塞尚、德加等人进行创作。
印象派前前后后的几次画展均有他出资赞助,画展结束没有售出的画作也由他慷慨收藏,某种程度上来说,卡耶博特的关注和资助促进了印象派的持续发展。
人们熟知卡耶博特,多半是以他收藏家和印象派背后金主爸爸的身份,实际上,卡耶博特本人的艺术造诣并不亚于印象派的一众画家。
从他与印象派团体开始交好,他对于艺术的自我见解以及敏锐把握便让好友们深觉他的专业性,而他的作品更让众人惊叹完全就是职业画家的级别,便将他也吸纳到了小团体内。早在印象派举办第二次公开展览时,卡耶博特就以画家的身份参与展览,此后的每一届展览他都从未缺席,甚至到印象派众人渐渐分道扬镳,卡耶博特也一直坚守到了最后一次展览完成。
今时今日,人们能够看到印象派的数幅珍贵画作,尚有一部分功劳来自于卡耶博特。在他1894年去世后,那封十几年前立下的遗嘱正式生效,他个人藏品中的67幅作品被捐赠给国家重要机构,在此后数年中,供无数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前去观赏。
卡耶博特不差钱的背景让他在创作和收藏时能够不为利益所动,一切皆源于个人发自内心的热爱及欣赏。在他的捐赠作品中,他个人的画作并未出现,仿佛只是一个深藏功与名的艺术藏家,但低调收藏的背后,更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创作与探索。
印象派的另一面
虽曾数次参与印象派的画展,也与印象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卡耶博特的创作并未囿于世人对于印象派的既定标签,他勇于在题材与表现风格上加以突破,他的作品也被形容为“印象派的另一面”。
相比其他印象派画家钟爱以外光之下的朦胧表现来传递情感,卡耶博特的画面更偏向写实,他将自身对于光和色的感受融入大量都市生活与风景题材中,几近于摄影的技法和闲适、淡然的画面气息让他在印象派中别具一格。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巴黎的街道·雨天》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巴黎的街道·雨天》局部
在一幅《巴黎的街道·雨天》中,他画下巴黎下雨时的街景与人群,巴黎雨中灰蒙蒙的天空与反着光的路面互相映衬,衣着得体的男女撑伞穿行在高楼建筑与街道之上,却丝毫不见匆忙,仿佛在享受雨中浪漫的行走,这样的场景将巴黎人深入骨髓的优雅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是卡耶博特最钟爱的表现题材,从当时社会环境下巴黎人民的家庭生活以及户外活动中,他用画笔捕捉着人们生活中的优雅独立、孤寂怅惘,画中人常常倚靠窗边或凭栏远眺,人物在城市之中甚显渺小,在人与景、内与外之间,恰是这一点飘忽不定的距离与时常变换的视角,让画面有了更多的表达层次。
卡耶博特的作品十分注重结构与整体感的把控,他以一种观察者的角度描绘着繁华都市的无数生活瞬间,泛着灰蓝的色调给这座城市蒙上了一层或淡然或摩登的气息,亦直观且深入地反映着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与诉求。
这样的写实画风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关注,甚至引来恶评,如卡耶博特的代表作之一《站在窗后的男人》,就曾被批评为太过写实而脱离了绘画本身的艺术性和戏剧性。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站在窗后的男人》
然而在2021年,这幅画重现江湖,并拍出了打破纪录的高价。经过岁月的流逝与沉淀,卡耶博特默默坚持的创作以及在创作中所传达的一切,其存在的必要与意义终于得到了正视与认可。
从印象派背后的赞助人到丰富印象派创作的独立画家,观看卡耶博特的一幅幅画作,似能回到19世纪遥远的巴黎,无数室内的桌旁、窗边总有人凝神眺望,而室外的行人散步经过街角或大桥,或驻足发呆或轻声谈笑,这便是那时印象派中不一样的“城市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