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夜读】停止内耗很好的方式:运动
发布时间:2025-07-25 15:00:00 浏览量:2
深夜读人民日报《停止内耗很好的方式:运动》,跑步机的嗡鸣还在耳边回响。想起三个月前那个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的自己,被“他是不是讨厌我”“这事没做好怎么办”的念头缠得喘不过气,是每天半小时的夜跑,把我从内耗的泥沼里拽了出来。原来运动不只是练身体,是给心灵开了扇窗——那些急促的喘息、滴落的汗水、酸痛的肌肉,都在悄悄瓦解内耗的壁垒,让你在与身体的对话里,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一)每一次咬牙坚持,都是给内耗的“致命一击”
表妹曾是个“内耗重症患者”,考研时总纠结“我是不是太笨”“考不上怎么办”,书没看几页,眼泪倒流了不少。后来她跟着考研群打卡晨跑,最初一公里就喘得想放弃,腿像灌了铅,喉咙干得冒火。但她咬着牙数“再跑100米”,慢慢从一公里跑到五公里。她说:“跑到第三周,突然发现:连最难的晨跑都能坚持,考研这点难算什么?” 现在她已考上目标院校,书桌前还贴着“跑完五公里,能啃五页书”的便签。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练瑜伽的经历。“树式”动作里,我总因平衡不稳晃得像风中芦苇,心里骂自己“手脚不协调”。教练说:“别跟自己较劲,感受脚掌抓地的力量。” 当我把注意力放在“稳住身体”而非“我不行”上,竟真的站稳了。运动的奇妙就在于:它让你直面“做不到”的挫败,又在“再试一次”的坚持里,攒出“我能行”的底气——这种底气,能撑住内耗带来的所有自我怀疑。
(二)汗水里长出的勇气,能吹散生活的阴霾
邻居王姐的丈夫突然离世,她把自己关在家里半年,整天对着空房间发呆,反复想“要是那天拦住他加班就好了”。直到有天被女儿拽去跳广场舞,她踩着节拍扭动僵硬的身体,汗水浸湿衣服时,突然放声大哭。哭完她说:“跳得浑身疼,却没力气想那些‘如果’了。” 现在她成了广场舞领队,说:“每滴汗都在告诉我,日子还能往前过。”
运动不是“止痛药”,却能给你“扛过去”的力气。同事老周被裁员后,整天窝在沙发上刷招聘软件,越刷越焦虑。后来他开始骑行,从市区骑到郊外,风掠过耳边时,那些“我年纪大了没人要”的念头,被风声吹散了。三个月后,他靠着骑行时拍的风景照,成了旅游博主。他说:“蹬脚踏板的力气,慢慢变成了重新出发的勇气。”
(一)当注意力回到身体,内耗的“剧场”就散场了
朋友小芸曾陷在“同事是不是针对我”的内耗里。开会时对方皱眉,她能琢磨一下午;微信回复慢了,她能翻遍聊天记录找“证据”。后来她报了拳击课,戴上拳套的瞬间,教练吼“盯着沙袋,别想别的”。她把拳头挥向沙袋时,那些“他是不是讨厌我”的念头,被“出拳要快”的专注挤没了。现在她练拳半年,说:“挥拳的力度,比纠结的深度更重要——身体忙起来,脑子就没空瞎想了。”
这像极了文章里说的“运动能转移注意力”。我自己试过:被领导批评后,心里反复回放“他那句话是不是讽刺我”,越想越憋屈。但戴上耳机去公园快走,听着脚步踏在石板路上的“咚咚”声,注意力全在“调整呼吸”上,走到第三圈,突然想通“他只是就事论事”。运动时,身体的感官被激活——风声、心跳、肌肉的拉伸,这些真实的触感,会把你从“脑补的剧情”里拉回现实。
(二)汗水溶解的不只是盐分,还有说不出的愁绪
表哥和妻子冷战时,把自己关在书房,反复想“她为什么不理解我”“这段感情是不是完了”,烟抽了一包又一包。后来他开始夜钓,坐在河边甩竿、收线,盯着浮标的时候,那些堵在心口的话,像鱼饵一样被扔进水里。钓上第一条鱼时,他突然笑了:“纠结那么多干嘛,不如回家做条鱼给她吃。” 现在他和妻子和解了,说:“鱼竿的弧度,比冷战的硬度更有力量。”
运动是给情绪找个“出口”。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咽不下的火气、解不开的疙瘩,都能在运动里找到释放的通道:跑步时的喘息,像把心里的憋闷喊了出来;游泳时划水,像把纠结的思绪推开了;练瑜伽时的拉伸,像把紧绷的神经松了松。就像我妈总说的:“心里不痛快就去拖地,拖得干干净净,心里也亮堂了。” 劳动是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本质上都是让身体动起来,给内耗的情绪“腾地方”。
(一)给运动搭个“脚手架”,让坚持不那么难
同事阿凯曾立过无数次运动flag,都败在“明天再说”。后来他把运动鞋放在枕头边,早上睁眼就看到;还在手机壳里塞着“运动后吃火锅”的便签,馋虫成了动力。现在他坚持健身一年,说:“不是我意志力强,是我给懒找了‘绊马索’。”
坚持运动的秘诀,藏在“不硬扛”的智慧里。表妹考研晨跑时,会带个小音箱放郭德纲相声,笑着笑着就跑完了;邻居阿姨跳广场舞,专挑自己喜欢的曲子,跟着节奏扭,不知不觉就跳了一小时。就像文章里说的,找个“伴儿”——一首歌、一部剧、一个打卡群,都能让运动从“任务”变成“期待”。
(二)与身体对话,才是运动的终极意义
楼下的退休教师,每天早上打太极,一招一式慢悠悠,却几十年没断过。有人问他“不累吗”,他说:“太极是和身体聊天——今天膝盖有点沉,就慢一点;明天肩膀松快,就舒展些。” 他说这话时,眼神里的平和,比年轻人的肌肉更有力量。
运动的终极目标,不是练出马甲线,是学会“和自己好好相处”。我曾为了“瘦十斤”疯狂节食跑步,结果膝盖疼得下不了楼。后来听教练的话“累了就走,疼了就停”,反而爱上了傍晚的散步——看夕阳把影子拉长,听蝉鸣渐变成蛙叫,脚步跟着呼吸的节奏,那些“必须怎样”的执念,在慢走里慢慢消散。原来运动不只是“对抗”,是“接纳”:接纳身体的极限,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晨跑的跑鞋就放在门边,鞋尖沾着昨晚的露水。想起三个月前那个被内耗困住的自己,突然明白:运动能停止内耗,不是因为它有魔法,是因为它让你在“跑、跳、挥拳”的瞬间,重新连接了自己——你会发现,比起“别人怎么看”,“我舒服吗”更重要;比起“没做好怎么办”,“我能做什么”更有意义。
那些流过的汗,是内耗的眼泪蒸发成的勇气;那些迈过的步,是纠结的脚印连成的道路;那些与身体的对话,是和自己和解的开始。愿我们都能在运动里,找到对抗内耗的力量——不是非要跑多快、跳多高,只要让身体动起来,让汗水流出来,让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就能在与生活的博弈里,多一份“我可以”的笃定。毕竟,能跑过内耗的人,终会跑向更辽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