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内使用手机拍摄?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5-08-05 08:42:13 浏览量:1
在一些戏剧演出相关的网络平台上,观众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视频层出不穷,甚至成为演出的“出圈神图”。当镜头对准舞台,为演出带来更多“被看见的机会”的同时,欣赏艺术与侵犯版权的边界也悄然模糊。如何划定剧场内使用手机拍摄的边界,成为维护艺术创作权益、保障良好观演秩序的重要议题。
剧场和演出团体管控拍摄,主要是出于保护版权和避免干扰两大原因。舞台艺术作品的版权需要得到保护,盗摄偷录不仅损害演出方的版权利益,也影响其他观众的观演权益,干扰正常演出。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戏剧演出都会明确告知观众“演出过程中禁止拍照、录音、录像”,返场环节不做要求,有些剧场还会禁止携带相机等专业设备入场(获允的官方拍摄除外)。但同样具备以上功能的手机一般均可携带入场,给拍摄管控工作带来难题。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差异,不同舞台艺术门类的拍摄管控情况各异。戏曲类比较宽松,时常还没谢幕,网上就已出现图片、视频甚至全程直播。话剧、音乐剧、舞剧类相对严格,场务会在演出全程巡视、维护秩序,但部分高热度剧目依然存在盗摄视频在网上流传的情况。
笔者认为,应当结合演出版权、文化特性等实际情况,为剧场内使用手机拍摄划定合理边界。
观众树立版权意识迫在眉睫。不少人或许并非故意侵权,而是对演出版权保护认知不足,这就需要社会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宣传教育。除了常规的在剧场入口张贴标识、在门票背面印上版权声明、演出开始前播放版权保护提示之外,还可以在票面及现场标注“禁止拍摄场次”“拍摄友好场次”等显而易见的分区提示。也可由场务示意开放拍摄时段,如返场致谢等不涉及演出核心内容的时段,让观众明确观演规则。
剧场和演出团体在维护观演秩序和版权保护方面肩负重要责任。一方面,剧场应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升级管理智慧。比如在与演出团体签订合作协议时,明确双方在版权保护和观演秩序维护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引入信号屏蔽设备等技术手段,在演出期间对拍摄功能进行合理限制,从技术层面减少盗摄行为;通过安排专人巡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并制止盗摄行为。另一方面,演出团体可结合剧目实际情况,主动与观众沟通,在演出前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观演须知,明确告知观众哪些阶段可以拍摄、哪些行为属于侵权,将拍摄行为导向可控环节,既满足观众的记录需求,又规避核心内容泄露风险。此外,剧场和剧团还可以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比如在特定场次开放官方拍摄,满足观众的分享需求,同时确保版权可控。
行业规范是划定剧场内拍摄边界的重要抓手。戏剧行业协会、演出行业协会等组织,可牵头制定统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行业标准。比如,明确规定演出全程(除特定返场环节)禁止拍摄,同时对可拍摄部分的拍摄范围、时长、传播要求等给出详细规范。通过统一标准,避免不同剧场规则不一给观众带来困惑,也为剧场管理提供明确依据。
唯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在更好传播舞台艺术的同时,守住版权保护的底线。(文字: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