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米芾为何稳居“宋四家”首位?看其临终绝笔忽必烈赞“空前绝后”

发布时间:2025-07-06 18:27:30  浏览量:2

若说中国书法史最不缺的就是江湖恩怨,那宋代书坛的“C位之争”绝对能写一部武侠小说。“宋四家”苏黄米蔡的排序,历来吵得昏天黑地——苏轼粉丝说“东坡字如老儒挂冠,气度雍容”,黄庭坚拥趸喊“山谷笔走龙蛇,长枪大戟无人及”,更别提近年因“字如其人”观念松动而翻红的蔡京,其笔法骏媚如刀削春水,被学者直呼“本该替蔡襄入列”。

但翻开书法史的底牌,真正让历代名家集体跪服的,还得是那个穿唐装、拜石头、人称“米癫”的狂人——米芾。当蔡京还在苦练“院体筋骨”,苏轼琢磨“石压蛤蟆”的欹侧之美时,米芾早已玩透了古法与创新的终极博弈。他30岁“集古字”,把王羲之的笔锋拆成零件研究,临的《中秋帖》连鉴定专家都得拿放大镜找破绽;40岁独创“刷字”神技,用侧锋横扫出“风樯阵马”的狂劲,直接让沉寂百年的大字行书杀回主流。

要说米芾书法的巅峰绝唱,非他60岁临终前写的《舞鹤赋》莫属。这幅奉宋徽宗之命创作的大字长卷,堪称书法界的“最后的晚餐”——447个字,每个都有6厘米见方,浓墨蘸饱了写,笔锋在纸上像装了弹簧,正锋侧锋眨眼间切换,前一笔还在学王羲之的温润,下一笔就甩出汉隶的霸悍。

最绝的是他笔下的“鹤”:长撇如仙鹤引颈,笔肚按下去再突然提起,墨色从浓黑渐成飞白,像羽毛在风中颤动;捺画如鹤翼展平,侧锋擦过宣纸,留下丝丝缕缕的肌理,恰似鹤羽上的光泽。整幅字看下来,仿佛千百只仙鹤在纸上游动,有的振翅欲飞,有的曲颈梳羽,连忽必烈看完都让柯九思反复鉴定,最后亲笔题下“空前绝后”四个金大字——要知道,这位铁血帝王连王羲之的真迹都未必给过好脸色!

为什么说米芾才配当“宋四家”之首?看看他的神操作就懂了:别人写字讲究“中锋为主”,他偏要“八面出锋”,同一个字里,笔锋能转三个方向,就像武林高手耍短剑,招招出其不意;别人追求“墨色均匀”,他偏要“涨墨飞白”并用,起笔时墨汁饱得要滴下来,行笔到一半突然变干笔,浓淡对比像水墨画一样有层次。

苏轼夸他“沉着痛快”,董其昌说他“直夺晋人之神”,可不是虚吹。米芾写《舞鹤赋》时,已经把“尚意”理念玩到极致——既不跟唐人比法度,也不跟同代人比情怀,他要的是“我手写我疯”。你看那“舞”字的竖钩,像仙鹤的爪子猛地一勾,墨色浓得像要划破纸;“鹤”字的横画,起笔如剑出鞘,收笔却突然顿住,像鹤突然止步时的机警。这种把生命感注入笔画的本事,整个宋代独此一份。

很多人学书法,要么困在唐楷的框框里放不开,要么陷在行草的油滑里收不住。但米芾的《舞鹤赋》简直是为现代人量身定做的“破局指南”:

- 学笔法:看他如何在一个字里切换正侧锋,解决“笔锋僵硬”的老毛病;

- 学墨韵:研究他“浓墨写骨、飞白写神”的技巧,让字有“呼吸感”;

- 学气势:临摹那些开张的结构,摆脱“字如算子”的小家子气。

难怪专家说,发现《舞鹤赋》真迹的意义,堪比考古挖出古墓——这卷字里藏着米芾一辈子的书法密码。现在我们把它按原尺寸1:1复刻成经折装,巴掌大小能揣兜里,每个笔画的墨色变化都看得清清楚楚,连忽必烈题的“空前绝后”都复刻得丝毫不差。

如果你练了多年书法还卡在瓶颈,或者想感受宋代第一狂人的笔墨魅力,这卷《舞鹤赋》绝对是离米芾最近的一次。毕竟,能让铁血帝王喊出“空前绝后”的字,千年里也就这一幅了。

(此处可插入商品链接,略)

注:复刻品为独家版权,还原度达博物馆级,书法爱好者可点击下方链接,亲见“宋书第一绝笔”的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