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师登山东舰情绪哽咽,大哥岸边挥舞国旗,美国记者坐船远拍
发布时间:2025-07-07 22:53:49 浏览量:2
香港维多利亚港见过的大场面多了,但这一次,真有点不一样。
山东舰进港之时,一位香港大哥站在岸边,疯狂摆动国旗迎接。
他摇的不是国旗,是十四亿人攒了百年的底气!
这位大哥独自挥舞国旗欢迎山东舰的样子感动了很多人,经过媒体寻找,这是一位姓朱的香港大哥。
7月3号山东舰要进港,很多摄影爱好者都来到玉桂山,拍摄航母的画面。朱先生就自己带了一面国旗上山,想要跟舰队打一个招呼。
这次山东舰到达香港,很多香港市民都为此感到骄傲。香港有了一份谁也抢不走的履历:全世界唯一一个,辽宁舰和山东舰两艘航母,开放给市民参观的城市。
航母这东西,以前都活在新闻联播的片尾,活在别人的炫耀里,代表着一种够不着的强大。从最早我们改装人家的“瓦良格”号,有了辽宁舰。
再到今天我们自己独立设计,有了山东舰。连护航的驱逐舰,用的都是我们自己的“中国心”。舰队一旦出航,一句话不说,谁都能感觉到那股力量。
真正懂行的人,想看的不仅是航母,还有它身后的保镖。这次最让军迷们兴奋的,还有第一次公开亮相的延安舰。这艘055大驱,江湖人称“航母最强带刀侍卫”。
延安舰身上有一百多个垂直发射单元,双波段雷达,能同时盯着几百个目标。这背后是什么?是几代工程师、几代工人,闷着头,把自己熬成了技术上的一代宗师。
这支舰队与其说是来“展示”,不如说是来给所有关心这片土地的人,狠狠打了一针强心针,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们不仅有盾牌了,我们还有了一整套能主动扎人的长矛。
一位香港的大学教师,在登上航母的时候,忍不住哭了起来,因为他了解过很多香港以前的历史,他感动于中国今天的强大。
还有一位老先生,头发都白了,颤颤巍巍地踏上升降机。当整个甲板在他眼前“哗”地一下展开时,这位见了一辈子风浪的老爷子,眼泪没绷住。
维多利亚港里,见过的外国军舰来了又走,走了又来,那种在自己家门口看别人脸色的感觉,是一代香港人心里说不出的痛。
今天,他站在这艘我们自己的航母上,心里那块悬了一辈子的石头,算是落了地。“国家安全了,家才会安全。”
当一群兴奋的学生涌上甲板,好奇地摸着冰冷的舰体时,另一道风景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军人们身穿七种颜色的工服,代表着七种精确到秒的专业分工。
他们向孩子们讲述,如此庞大的舰船要如何维护。比如,为了检查一架战斗机的发动机,他们得整个人钻进一般人根本受不了的、又黑又窄的进气道里,用手电一点一点地排查。
这堂“实践课”,比任何教科书都管用。它告诉香港的孩子们,这艘船能这么厉害,不光是因为钢板够厚,更是因为背后有无数个这样的人,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精密的零件。
几年前辽宁舰来的时候,大家最热衷的,是在甲板上找个好角度,跟战斗机合个影,发个朋友圈。
而这一次,香港市民在预约网站上搜索最多的词,变成了“弹射器”“相控阵雷达”。人们的眼光,已经从单纯看热闹,转向了琢磨里面的门道。
这一次霍启刚和郭晶晶夫妻俩也上舰参观,但是他们却没有带自己的孩子。因为按照规定,不满11岁的小孩不能上舰参观。
凭霍家的关系,给孩子要一个“特殊照顾”的名额,恐怕不是什么难事。但他没这么干。他在采访里很坦诚地说,孩子因为不到11岁,不符合参观规定,所以这次没能上去。
他带着儿子去了军营,远远地看了航母,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但规矩就是规矩。这艘航母是国家力量的象征,但登上它的资格,却取决于一张人人平等的预约票,而不是你爹是谁。
那个没能登上甲板的小男孩,也许当时会有点失落。但他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亲手摸到战斗机更有价值。
他学到的是,在一个强大的国家里,最值得敬畏的,不是某个人的特权,而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公平。
在香港这么一个全世界都盯着的窗口,一次开放参观,能传递的信息,比关起门来搞一百次军事演习都复杂,都深远。
这就是一种不用说话的宣告,一种不动声色的威慑。当外国媒体的镜头,可以近距离地对准延安舰的导弹发射口。
当全世界都可以通过香港的转播,看到这支舰队的各种细节,这本身就是一种骨子里的自信。CNN记者因为没有上舰资格,专门租了一艘小艇在远处报道。
有人说这是“秀肌肉”。这话,说对了一半。这确实是秀,但它秀的不仅是肌肉,更是我们控制肌肉的能力。
它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直白地告诉某些势力:我们不是把东西藏着掖着,而是大大方方地摆出来给你看。看完了,你自己回去算算账,掂量掂量,再想想要不要来碰一碰。
当山东舰结束访问,缓缓驶离维多利亚港的时候,它带走的,是香港市民的祝福和不舍。它留下的,却远比一次参观要多。
它留下了一份足以让某些宵小之徒,趴在计算器上重新计算挑衅代价的实力清单。更留下了一份能让每一个普通中国人,晚上可以安心睡觉的底气。
它在年轻人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关于强大与专业的种子。也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为那段始于1840年的屈辱历史,画上了一个沉稳有力的句号。